翻译
高耸的桅杆上系着缆绳直插云霄,撑船的篙师却在浪涛中酣睡不醒。
想来那些粗陋的草绳荆条也能体察人心,柔弱的缆绳又怎能与万里狂风相抗争?
以上为【慈湖夹阻风五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慈湖夹:地名,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,为长江沿岸一处水道狭窄之地,船只易受风浪阻碍。
2. 捍索:指固定桅杆的缆绳。“捍”有护卫、支撑之意。
3. 桅竿:船上竖立用以挂帆的长杆。
4. 立啸空:直立于空中,随风呼啸,形容桅杆高耸、缆绳紧绷之状。
5. 篙师:撑船的船夫。
6. 酣寝:熟睡。此处写船夫在风浪中安然入睡,似对险境毫不在意。
7. 故应:理应、想必。
8. 菅蒯(jiān kuǎi):菅草和蒯草,均为野生植物,可编绳索,此处泛指粗糙的绳缆材料。
9. 心腹:本义为内心,此处引申为贴心、可靠。
10. 弱缆能争万里风:反问句,意为细弱的缆绳怎能与强劲的万里长风对抗?比喻力量悬殊,难以逆境取胜。
以上为【慈湖夹阻风五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旅途受阻于慈湖夹时所作,借自然环境中的风浪与行船困境,抒发内心对命运无常、人力有限的感慨。诗中通过“桅竿立啸空”与“篙师酣寝”的对比,展现外在险境与人之懈怠之间的张力;后两句以“菅蒯知心腹”作拟人化表达,暗喻身边可用之人或物虽质朴却可信赖,而“弱缆能争万里风”则反问式揭示现实的无奈——微弱的力量难以抗衡巨大的外部压力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象鲜明,寓哲理于景物之中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冷静观察、深沉思索的一贯风格。
以上为【慈湖夹阻风五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为《慈湖夹阻风五首》之一,属旅途即景抒怀之作。首句“捍索桅竿立啸空”以动写静,描绘出风急浪高、缆绳紧绷、桅杆摇曳的紧张画面,极具视觉与听觉冲击力。“篙师酣寝浪花中”笔锋陡转,写船夫竟在惊涛骇浪中熟睡,形成强烈反差,既表现其经验老到,亦暗含对命运听天由命的态度。后两句转入议论,以“菅蒯”虽粗劣却“知心腹”,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情感,体现诗人对忠诚与实用价值的珍视;末句“弱缆能争万里风”以设问收束,饱含无力感与哲思,暗示个体在宏大自然或命运面前的渺小。整体上,诗歌融合写景、叙事、抒情与哲理,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不失理性思考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慈湖夹阻风五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触物兴怀,语近而意远,非徒写景也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弱缆能争万里风’,语极沉痛,盖身世之感寓焉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:“慈湖夹连日阻风,作诗五首,此其一也。篙师酣眠,人谓其安命,实则风势未息,无可奈何耳。公因之生感慨,托兴深远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七绝,清空一气,此等尤见风神。”
以上为【慈湖夹阻风五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