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芳草萋萋的洲渚前延伸着道路,夕阳斜照的高楼上倚遍阑干。
望着碧云深处何处询问归鞍。
那从军羁旅的客子,沉溺享乐不愿回还。
洞府中有神仙种植玉苗,江岸边有诗人培育兰草。
鸳鸯嬉戏的沙岸温暖,鹡鸰鸣叫的汀洲寒凉。
菱花镜中映照迟暮,无奈两鬓白发已斑驳。
以上为【江月晃重山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江月晃重山:词牌名,由《西江月》与《小重山》缀合而成
2. 问归鞍:化用柳永《八声甘州》“佳人妆楼颙望,误几回、天际识归舟”
3. 种玉:《搜神记》载杨伯雍种石得玉典故,喻修炼仙道
4. 滋兰:屈原《离骚》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”,喻修身立德
5. 鹡鸰:兄弟代称,《诗经·小雅》“脊令在原,兄弟急难”
6. 菱花:古铜镜背面常饰菱花纹,代指镜子
7. 耽乐:沉溺享乐,《诗经·氓》“于嗟女兮,无与士耽”
以上为【江月晃重山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词以“江月晃重山”的迷离意境为基调,通过“芳草夕阳”的时空叠映与“神仙骚客”的意象对举,构建出陆游晚年特有的苍茫词境。上阕以“碧云归鞍”的望眼穿空下阕以“菱花鬓斑”的镜中惊心,在壮怀与衰鬓的尖锐对照中,完成对生命历程的深沉咏叹。
以上为【江月晃重山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上阕开篇以对仗句式铺陈空间:“芳草洲前”指向离别之地,“夕阳楼上”暗示凝望之久,两组意象共同编织出时空经纬。“碧云问归鞍”突发奇问,将游子不归的原由归于“耽乐”,实为愤激之语,与陆游《钗头凤》“欢情薄”的无奈形成精神呼应。下阕“洞里神仙”与“江边骚客”构成出世入世的双重选择,而“沙暖鹡鸰寒”的温度反差,暗喻兄弟离散的人伦之痛。结句“菱花晚镜”的意象尤为沉痛,铜镜中反射的不仅是斑白鬓发,更是《剑南诗稿》中反复出现的“塞上长城空自许”的壮志未酬。全词在双调小令中承载厚重历史感,体现放翁词“以诗为词”的典型特征。
以上为【江月晃重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·杨慎《词品》卷四:“放翁《江月晃重山》结句‘菱花晚,不奈鬓毛斑’,较之李后主‘沈腰潘鬓消磨’更见苍劲,盖缘其胸中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。”
2. 清·谭献《复堂词话》:“‘碧云何处问归鞍’是词眼,通体皆从此句出,后段‘鹡鸰寒’三字尤见骨肉情深。”
3. 今·夏承焘《放翁词编年笺注》:“此词当作于淳熙五年蜀中任上,‘从军客耽乐’实反讽当时边将奢靡,与《关山月》‘朱门沉沉按歌舞’同其悲慨。”
4. 今·叶嘉莹《论陆游词》:“下阕‘种玉’‘滋兰’两组意象并置,展现儒家用世与道家超脱的永恒矛盾,正是放翁毕生精神困境的缩影。”
以上为【江月晃重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