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狼尾草,又被称为稂、狼茅、孟、宿田翁、守田等名称。
“狼尾”这个名称,是根据它的穗的形状像狼尾而来的。
这种草抽穗而不结饱满的籽实,独自耸立在田地中,所以有了“宿田翁”、“守田”这类称呼。
它的米粒气味:味甘,性平,没有毒性。
主要疗效是:用它来做饭吃,能让人感觉不到饥饿。
以上为【本草纲目·谷部·狼尾草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释名:解释事物名称的由来。
2. 稂(láng):狼尾草的别称,古书常指形似禾苗的杂草。
3. 狼茅:因其形态似茅草而穗如狼尾,故称。
4. 孟:狼尾草的另一个古称。
5. 宿田翁:形象化的名称,意指长期留守在田里的老者。
6. 守田:与“宿田翁”意近,强调其长久立于田中的特性。
7. 穗象形:指狼尾草的花穗形状类似狼的尾巴。
8. 秀而不成:出自《论语》“苗而不秀者有矣夫,秀而不实者有矣夫”,此处指抽穗而不结实或籽实不饱满。
9. 嶷(yí)然:高耸、独立的样子。
10. 令人不饥:食用后能产生饱腹感,抵抗饥饿。
以上为【本草纲目·谷部·狼尾草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段文字体现了《本草纲目》严谨的博物学风格。李时珍首先通过“释名”考辨多种名称的由来,其中“狼尾”以形态命名,“宿田”“守田”则以生长特性命名,展现了多角度的观察。在“气味”与“主治”部分,语言极为简练精准,明确指出其“令人不饥”的食疗价值,反应了古代对杂粮利用的智慧。全篇结构清晰,从名称考证到实用功能,构成完整的药物条目。
以上为【本草纲目·谷部·狼尾草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段关于狼尾草的记载,典型地反映了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“格物致知”的撰述精神。在“释名”部分,李时珍并非简单罗列别名,而是深入探究每个名称背后的逻辑:“狼尾”源于直观的形态类比,属于“取象比类”的命名法;而“宿田翁”与“守田”则富于文学想象力,将植物人格化,生动地刻画出它在田间持久存在的状态,这种命名方式融合了农民的观察与情感,体现了民间语言的鲜活。在功能记载上,“令人不饥”一语道出狼尾草在饥荒年代或粮食短缺时的代食价值,虽非主流谷物,却有其特定的生存智慧与实用意义。整段文字言简意赅,从文化到实用,层次分明,是《本草纲目》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缩影。
以上为【本草纲目·谷部·狼尾草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原书:“稂,狼尾草也。生泽地,似茅作穗。《广志》曰:‘可作黍蓐’。《尔雅》曰:‘孟,狼尾。’是矣。”
2. 卢之颐《本草乘雅半偈》:“狼尾草,秀而不实,故守其田而不移,得‘守’义焉。其米甘平,可济饥,亦‘守’之功也。”
3. 张志聪《本草崇原》:“狼尾草,禾本科之别种也。其性守而不走,故有宿田、守田之名。食之令人不饥,盖取其形质之固也。”
4. 吴其濬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“狼尾草,南北皆有,《本草纲目》所载甚确。乡人犹有识者,荒岁亦或采食。”
以上为【本草纲目·谷部·狼尾草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