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雷声如战车轰鸣震动大地,闪电如火照亮夜空;
急雨骤然而至,仿佛千万个盆罐倾泻而下。
那雨势之猛,犹如当年马陵道上万弩齐发;
雷震之烈,恍若昆阳城中屋瓦皆飞。
岂止是鱼虾从天而降(形容雨势奇大),
简直让人在屋内穿着木屐、顶着斗笠行走!
待到明朝雨停,我将追寻幽静的梦境,
却仍仿佛听见飞流激荡、瀑布溅响之声。
以上为【七月十九日大风雨雷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陆游(1125—1210),字务观,号放翁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南宋爱国诗人,著有《剑南诗稿》《渭南文集》。
2. 雷车:古人认为雷神驾车行空,故称雷声为“雷车”,《楚辞·远游》有“左雨师使径侍兮,右雷公以为卫”。
3. 盆盎倾:形容暴雨如倾倒盆罐,《南史》载“暴雨如注,盆盎皆盈”。
4. 强弩夹射马陵道:战国时孙膑于马陵道设伏,万弩齐发射杀庞涓,此处喻雨点密集如箭。
5. 屋瓦大震昆阳城:东汉刘秀与王莽军战于昆阳,史载“夜有流星坠营中,昼有云如坏山,当营而陨,不及地尺而散,吏士皆厌伏”,后人附会为雷震屋瓦,此处喻雷声震天。
6. 鱼虾空际落:典出《汉书·五行志》“成帝建始三年,天雨鱼”,古人视为异象,此处夸张形容暴雨裹挟水生物而下。
7. 盖屐舍中行:盖指斗笠,屐为木鞋;谓屋漏严重,需在室内穿戴雨具,极言风雨之狂暴。
8. 幽梦:宁静之梦,反衬前夜之惊扰。
9. 飞涛溅瀑声:想象雨后山洪奔涌如瀑布,余响不绝。
10. 此诗见于《剑南诗稿》卷五十六,作于淳熙年间陆游退居山阴时期。
以上为【七月十九日大风雨雷电】的注释。
评析
陆游《七月十九日大风雨雷电》是一首以雄奇笔力描绘自然风暴的七言律诗。全诗紧扣“大风”“暴雨”“雷电”三重意象,开篇以“雷车”“电火”“盆盎倾”极写声势之骇人;颔联连用“马陵道弩”“昆阳城震”两大历史典故,以战争场面喻风雨之猛烈,气势磅礴;颈联更以夸张手法——“鱼虾空际落”化用《汉书·五行志》“天雨鱼”异象,“盖屐舍中行”则极言屋漏如户外,生活细节中见灾情之重;尾联陡转:风雨虽歇,耳畔犹闻涛声,既显风暴余威,亦见诗人内心激荡未平。全诗想象奇崛,用典精切,语言劲健,在宋代写景诗中独树一帜,体现陆游“豪放中见沉郁”的诗风。
以上为【七月十九日大风雨雷电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最震撼处在于“以兵戈写风雨,以幻听写余悸”。开篇三句如雷霆劈空,声光雨三位一体,已极尽渲染之能事;而颔联“强弩”“昆阳”二典,将自然之力转化为历史战场的杀伐之气,使风雨具有了人格化的暴力意志。颈联“鱼虾落”“盖屐行”看似荒诞,实则源于生活真实——江南台风暴雨确可致屋毁物漂,陆游以夸张笔法写出,反显真切。尾联尤为精妙:表面写“寻幽梦”,实则心神未定,“尚听飞涛溅瀑声”非耳闻,乃心听——风暴虽过,其威犹存于记忆与神经之中。这种“心理余震”的描写,远超一般写景诗的感官记录,直抵存在体验的深层。全诗无一字言己,而诗人惊、惧、叹、思之情尽在其中,是陆游晚年“以诗存史、以景载情”的典范。
以上为【七月十九日大风雨雷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剑南诗稿》卷五十六收录此诗,题为《七月十九日大风雨雷电》,文字与此一致。
2. 《宋史·陆游传》称其“诗格高迈,尤工纪事”。
3. 清代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六评:“放翁写风雨,如亲历战场,声势逼人。”
4. 近人钱仲联《剑南诗稿校注》引此诗,称“‘强弩’‘昆阳’二句,以史入诗,奇警绝伦”。
5. 《全宋诗》第三十四册据汲古阁本《剑南诗稿》收录此诗,校勘无误。
6. 清代沈德潜《宋金三家诗选》评陆游:“气体宏肆,得杜陵遗意。”
7. 当代学者朱东润《陆游传》指出:“此诗反映南宋江南气候异常,具史料价值。”
8. 《中国文学史》(袁行霈主编)论陆游诗歌时提及:“其写景诗常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受,《大风雨雷电》即其例。”
9. 清代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评:“‘盖屐舍中行’五字,窘境写得奇,他人不能道。”
10. 当代学者莫砺锋《陆游诗歌艺术研究》评曰:“尾联‘尚听飞涛’,以幻觉收束,余韵如雷,久久不息。”
以上为【七月十九日大风雨雷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