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寒冬里雀鸟喧闹嘈杂,冻得无法飞翔,只能在林间盘旋,啄食尚未开花的梅枝。它们多情地愿与风雪为伴,却等不到成双成对的燕子呢喃细语的春日时光。
以上为【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和诗,是古代唱和诗的一种形式。
2. 杨公济:即杨蟠,字公济,北宋诗人,与苏轼有诗文往来。
3. 奉议:官名,奉议郎,此处指杨公济的官职。
4. 喧喧:喧闹纷杂的样子,形容鸟雀鸣叫之声。
5. 啁(zhōu):同“啅”,鸟啄食的声音,亦作鸟鸣解。
6. 空啅未开枝:指梅树尚未开花,寒雀徒然啄食枝头。
7. 多情:拟人手法,形容寒雀对梅树的依恋。
8. 风流伴:指风雪、寒梅等清冷高洁之物,暗喻高士之交。
9. 双双燕语:象征春天来临,成双燕子呢喃,寓意生机与温情。
10. 不到……时:意为尚未来得及等到,表达一种时间上的遗憾与等待。
以上为【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《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》中的其中一首,借寒雀与梅树之景,抒写冬日寂寥与孤高之情。诗人以“寒雀”起笔,描绘其“喧喧”而“不飞”的窘态,反衬出严寒之酷烈;继而写其绕林啄枝,虽不得花而仍眷恋梅树,暗喻士人于困顿中坚守节操。后两句转写期待,然“不到双双燕语时”,既点出时节尚早,亦隐含对温暖与和谐之境的向往而不可得的怅惘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象生动,寓情于景,体现了苏轼咏物诗“托物言志”的典型风格。
以上为【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冬日寒雀为切入点,通过细腻的观察与巧妙的拟人,将自然景象升华为情感寄托。首句“寒雀喧喧冻不飞”,动静结合,“喧喧”写声,“冻不飞”写态,勾勒出一幅严寒逼人、生灵受困的画面。次句“绕林空啅未开枝”,进一步聚焦细节,“绕林”显其徘徊不舍,“空啅”则透出徒劳与执着,暗示即便无花可赏,寒雀仍眷恋梅树,暗合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。后两句由实入虚,“多情好与风流伴”赋予寒雀以人格,将其比作不避清寒的知音,与梅共守孤寂;而“不到双双燕语时”陡然转折,以燕语之温馨反衬当前之冷寂,抒发了对春日团聚、万物复苏的深切期盼。全诗看似写雀,实则写人,借物抒怀,含蓄隽永,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旷达与深情。
以上为【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以雀喻人,写寒士之困而守节,语浅意深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七引冯舒语:“‘空啅’二字极工,写出无花可食之状,而情致自见。”
3. 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不言梅而梅在其中,不言人而人之意态具足,东坡善用虚笔如此。”
4. 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十首皆清丽可诵,此首尤得含蓄之致,末语婉而多讽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此类和诗,常于细微处见性情,寒雀恋梅,实乃诗人自况,孤高不群,宁耐寂寞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