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荐福寺的老和尚机巧圆融,善于应变;净慈寺的两位禅师风格更为新颖锐利。
请师父为我打造一道铁门限(门槛),好为世间那些前来求法问道的人做好准备。
以上为【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常州报恩长老:指常州报恩寺的一位高僧,具体姓名不详。
2. 荐福老:指荐福寺的老和尚,可能是一位以善巧方便著称的禅师。
3. 怀真巧便:内心通达佛法,外表善于权巧应对,即“善巧方便”之意。
4. 净慈两本:指杭州净慈寺的两位禅师,“本”或为法号中有“本”字者,如“本观”“本焕”之类,亦可能泛指其根本、本源之义。
5. 更尖新:更加犀利新颖,形容其说法锋利、见解独到。
6. 铁门限:原指坚固的门槛,此处借喻禅门高峻,不易进入,也暗含护法、防闲之意。
7. 准备人间请话人:“请话”即请教师法、请教禅机问答之人;此句意为预备迎接前来参访求法的世人。
8. 作:制造、设置,带有请求之意。
9. 师:尊称报恩长老。
10. 此诗题为“二首”,现存仅见其一,另一首或已佚失。
以上为【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赠予常州报恩长老的作品之一,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与禅僧交往中的幽默与敬意。诗中通过对比“荐福”与“净慈”两寺长老的不同风格,既表达了对长老智慧与才辩的赞赏,又以“铁门限”作比,暗喻禅门高峻、非轻易可入,需有真参实悟者方可登堂入室。全诗融禅趣于日常语汇之中,展现了苏轼深厚的佛学修养和诙谐洒脱的个性。
以上为【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言绝句虽短,却蕴含丰富禅意与人际情味。前两句以“荐福老”与“净慈两本”对举,形成风格上的对照:前者“巧便”,体现圆融随缘的教化方式;后者“尖新”,突出其机锋凌厉、见解超群。这种对比不仅展现当时禅林多元风貌,也反映出苏轼对不同类型禅师的欣赏。后两句转而向报恩长老提出请求——“为作铁门限”,表面似戏言,实则寓意深刻。“铁门限”象征禅门庄严不可轻慢,唯有具足信心与根器者方可入内请法。此语既是对长老道行的推崇,也流露出诗人对禅法的敬畏之心。整首诗语言轻松而不失庄重,调侃中见敬意,典型地体现了苏轼“游戏三昧”的禅诗风格。
以上为【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卷二十四收录此诗,校注者指出“铁门限”用典巧妙,暗合唐代书法家智永“铁门槛”故事,借以比喻守护佛法之严。
2. 清代纪昀评此诗:“语涉游戏,而意存恭敬,东坡与僧交,每有风致。”(见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)
3. 当代学者周裕锴在《宋代禅宗与文学》中指出:“苏轼以‘铁门限’喻禅关之难入,既表现了他对禅门规矩的尊重,也透露出其欲参究心性而不得其门而入的微妙心理。”
4.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评曰:“此诗看似戏谑,实则寓庄于谐,正是东坡与禅僧交往时特有的语气,于轻松中见深意。”(见《中国诗史》)
以上为【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