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在田间道路上放声长歌,任凭他人笑我疏狂,回顾此生,所得与所失大抵相仿。
上天让我以年老体衰来抵偿早年的贫困,我因虚名而坐,招致了诽谤与中伤。
溪水渐涨,红色的画船仿佛也随之灵动;野梅已半数凋落,青苔上萦绕着残余的幽香。
趁着新晴,赶快去往兰亭那样的胜景之路吧,莫要等到春意残尽,才想起举杯寻赏。
以上为【陌上】的翻译。
注释
陌上:田间的道路上。
得丧:得失。
耄齿:高龄,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为“耄”。
贫悴:贫困憔悴,指早年的坎坷。
虚名:陆游诗名震天下,但政治抱负未能实现,故称“虚名”。
掇:拾取,引申为招致。
朱舫:红色的船。
兰亭: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集之地,位于绍兴,陆游家乡山阴即属绍兴。此处代指风景优美、可资游赏之地。
觞:古代酒器,此处指饮酒。
以上为【陌上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陆游晚年对自身命运与心境的一次深刻总结与疏解。首联以“陌上长歌”的狂放形象开篇,直言“得丧相当”,看似通达,实则为全诗的情感张力埋下伏笔。颔联紧承此意,具体阐释“得丧”:上天赐予长寿(耄齿)作为早年贫悴的补偿,而平生所追求的功业,最终只换来“虚名”与“谤伤”。这两句饱含反讽与悲愤,是诗人一生抱负落空的血泪之语。颈联笔锋陡转,描绘初春生机盎然而又略带清寂的景色,诗人心绪亦随之暂得宽解。尾联由此生发,化用王羲之兰亭雅集之典,发出及时行乐、莫负时光的呼唤,在强作旷达之中,更深地透露出对时光流逝、壮志难酬的无奈与紧迫感。
以上为【陌上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情感脉络的曲折跌宕与情景交融的浑然天成。
情感的矛盾与统一:全诗交织着两种强烈的情感。一是激愤与自嘲,“得丧相当”是无奈的自解,“天将耄齿偿贫悴”是命运弄人的反讽,“身坐虚名掇谤伤”更是对一生遭际的沉痛控诉。二是超脱与闲适,这主要体现在首尾两联的“长歌任笑狂”和“快上兰亭路”的洒脱呼唤上。这两种情感看似矛盾,实则统一于诗人巨大的失落感中,旷达是其表象,悲愤才是其内核。
景语的过渡与象征:颈联的写景极为精妙,是情感转换的枢纽。“溪水渐生朱舫活”,着一“活”字,写出春的生机与内心的些许跃动;“野梅半落绿苔香”,则于繁华将尽处捕捉到一缕幽寂的余韵。这既是眼前实景,也是诗人人生的象征:曾有的抱负(如盛开的梅)已大半零落,只能在现实的角落(如苔)中品味残余的芬芳。此联承上之悲慨,启下之寻赏,使得情感的转折自然而不突兀。
用典的深意:尾联用“兰亭”之典,意味深长。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邻近,更是精神上的呼应。王羲之在《兰亭集序》中感慨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”,正与陆游“莫待春残”的时光之叹、功业成空的沧桑之感紧密契合。这一典故的运用,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与情感深度。
以上为【陌上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纪昀《四库全书总目·〈剑南诗稿〉提要》:“游诗清新刻露,而出以圆润,实能自辟一宗。……其托兴深微,遣词雅训者,全集之内,指不胜屈。” 此评虽就全集而论,但“托兴深微”正可概括此诗将身世之感寄托于春日闲吟之中的特点。
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六:“放翁晚年家居,写闲适之景,状平淡之事,而其中郁勃愤慨之气,时时流露于字里行间。读者但赏其清新,未能识其悲怆也。” 此论极为精准地揭示了陆游晚年闲适诗(包括本诗)表面平淡下的深沉悲怆,是解读此诗情感内核的关键。
近代·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陆游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:一方面是悲愤激昂,……另一方面是闲适细腻……这首《陌上》正是将这两种情绪打并在一处的显例,‘长歌任笑狂’是闲适其表,‘虚名掇谤伤’则是悲愤其里。”
以上为【陌上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