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上愁心千叠山,浮空积翠如云烟。
山耶云耶远莫知,烟空云散山依然。
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,中有百道飞来泉。
萦林络石隐复见,下赴谷口为奔川。
川平山开林麓断,小桥野店依山前。
行人稍度乔木外,渔舟一叶江吞天。
使君何从得此本,点缀毫末分清妍。
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,径欲往买二顷田。
桃花流水在人世,武陵岂必皆神仙。
江山清空我尘土,虽有去路寻无缘。
还君此画三叹息,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。
翻译
江上远望,千重山峦如愁绪萦绕,苍翠的山色浮动于空中,宛如云烟缭绕。
是山还是云,遥远得难以分辨;云烟消散之后,青山依旧矗立。
只见两岸幽暗的绝谷之间,有上百道泉水从高处飞泻而下。
溪流萦绕树林与山石,时隐时现,最终奔涌而下汇入谷口,成为急流。
平原开阔,山势渐缓,林木尽头处,一座小桥旁有村店依山而建。
行人正穿过高大的树木向外走去,一叶渔舟漂浮在浩渺江面,仿佛被天地吞没。
不知王定国从何处得到这幅画作,竟能如此精妙地点缀细节,分毫毕现,清丽秀美。
我不知人间哪里真有这样的景致,真想立刻去买上两顷田地,定居于此。
你可曾记得武昌樊口那幽静绝美的地方?当年我苏东坡在那里度过了五年时光。
春风吹拂江面,天空辽阔苍茫;傍晚云雨卷过,山色显得格外清秀。
红叶飘飞,乌鸦翻翔,伴我在水边栖宿;长松落雪,惊醒我醉中的酣眠。
桃花随流水而去,本就在人间可见;武陵桃源,又何必全是神仙所居?
眼前江山虽清旷空灵,我却如尘土般卑微;虽有归隐之路,却始终无缘追寻。
如今将画归还给你,不禁三次叹息;料想山中故人,或许早已写好召唤我归去的诗篇。
以上为【书王定国所藏《烟江迭嶂图》(王晋卿画)】的翻译。
注释
王定国:即王巩,字定国,自号清虚先生。长于诗,与苏轼友善。
王晋卿:即王诜(1037-1093),字晋卿,太原人,居开封,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(见《宋史·王全斌传·附传》)。官附马都尉,妻为英宗之女蜀国长公主。虽为贵戚,却远声色而爱文艺,与诗人画家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等交好。他建宝绘堂于私宅东面,收藏十分丰富,苏轼为之作记。他善诗词、书法,尤以工山水画著名。喜好画江上云山、幽谷寒林与平远风景,绘画时采用李成的皴法,也有金碧设色。也擅长画墨竹,仿效文同。
“江上”四句:唐代张说《江上愁心赋》:“江上之峻山兮,郁崎巇而不极。云为峰兮烟为色,欻变态兮心不识。”此四句用其语意。
二顷田:语出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。苏秦云:“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,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?”
樊口:在黄州南岸。
留五年:指自己谪居黄州约五年。
“桃花”四句:用晋代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典故。
山中故人:无实指,联系上文,似指黄州旧友。
归来篇:《楚辞·招隐士》:“王孙兮归来!山中兮不可以久留。”陶渊明亦有《归去来兮辞》。
1. 王定国:名巩,字定国,北宋诗人,苏轼友人,因受“乌台诗案”牵连被贬。
2. 《烟江迭嶂图》:描绘江上层峦叠嶂、烟云缭绕之景的山水画,传为王诜(字晋卿)所作。
3. 王晋卿:即王诜,北宋著名画家、驸马都尉,善画山水,风格清逸,与苏轼交厚。
4. “使君”句:指王定国如何获得此画,赞叹其收藏之精。使君,对王定国的尊称。
5. “径欲往买二顷田”:表达愿为此境归隐田园的愿望。二顷田,虚指可耕种安居之地。
6. 武昌樊口:今湖北鄂州一带,长江支流交汇处,风景幽美。苏轼贬黄州时曾多次游历此地。
7. “东坡先生留五年”: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共五年(1080–1084)。
8. “丹枫翻鸦”:秋日枫叶红艳,乌鸦翻飞其间。
9. “长松落雪”:冬景,松树积雪掉落,惊醒醉眠之人,亦暗含孤寂之意。
10. “武陵岂必皆神仙”:化用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典故,谓人间亦有桃源,不必尽属仙境。
以上为【书王定国所藏《烟江迭嶂图》(王晋卿画)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题下原注:“王晋卿画。”据苏轼诗注,这首诗另有苏轼墨迹流传,其后有“元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子瞻书”十三字。
方东树《昭昧詹言·卷十二》:“起段以写为叙,写得入妙而笔势又高,气又遒,神又王(旺)。”所谓“以写为叙”,是指这一段实质上是叙述《烟江叠嶂图》的内容,但没有抽象叙述,而是形象描写。其实,如果既不看诗题,又不看诗的下一段,这首诗就不像是在介绍《烟江叠嶂图》,而是在描写自然景物。
前四句,着眼于高处远处,写烟江叠嶂的总貌。“江上”,点“千叠山”的位置。“愁心”,融情入景。“浮空积翠”,是“积翠浮空”的倒装,其主语为“千叠山”。“积翠”,言翠色之浓。“千叠山”积蓄了无穷翠色,在远空浮动,像烟,也像云。而烟消云散之后,则山形依然。几句诗,变静景为动景,写远嶂千叠、翠色浮空之状如在目前。
次四句,由远而近,由高而低,先突现苍苍两崖,再从两崖的绝谷中飞出百道泉水;这百道飞泉,萦林绕石,时隐时现,终于“下赴谷口”,汇为巨川,奔腾前进。在这里,诗人以飞泉统众景,从而运用了以明见暗、以隐见显的艺术手法。两崖之间,有无数幽谷,因为“暗”而不见,无从写,只写百泉飞来,这是以明见暗。林木扶疏,奇石磊落,可见可写;但要一一摹写,就会多费笔墨,分散重点,于是只写百泉之“隐”,这是以隐见显。
后四句,诗人把读者的视线从百泉的合流出谷引向近景。“川平”、“山开”、“林麓断”,展现了三个画面;“林麓断”处,“小桥”、“野店”、“乔木”、“行人”,历历如见。而“渔舟一叶”,又把视线推向开阔的烟江。“吞江天”三字,涵盖了“烟江叠嶂”的全景,有尺幅万里之势。
“使君”以下四句自为一段。纪昀评价说:“节奏之妙,纯乎化境。”方东树说:“四句正锋。”“使君何从得此本”一句回到原题,既变真景为画景,又点出此画是王定国所藏;而此画的巧夺天工,也不言而喻,为“点缀毫末分清妍”的赞语提供了有力的根据。“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”一句,又由画境想到真境,希望于“人间”寻求如此美好的江山,买田退隐,从而把全篇的布局,从写景转向抒情和议论。
“君不见”以下是最后一段。以“君不见”领起,将读者引向诗人回忆中的天地。这回忆对于诗人来说,并不那么愉快。元丰二年(公元1079年)三月,苏轼罢徐州知州,改知湖州。四月,到湖州任。何正臣摘引《湖州谢表》中的话,指斥苏轼“妄自尊大”;舒亶、李定等又就其诗文罗织罪状。七月二十八日,苏轼于湖州被捕,投入御史台狱,这就是“乌台诗案”。这一年十二月结案,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在州中安置、不得签书公事。苏轼从元丰三年(公元1080年)二月到达贬所,至元丰七年(公元1084年)四月改任汝州团练副使,共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多的辛酸岁月。此时,他因看《烟江叠嶂图》而有所感触,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。“君不见”领起的“武昌樊口幽绝处”,写贬谪之地的幽深;“东坡先生留五年”,言贬谪时间的漫长。以下四句,吴北江认为分写“四时之景”,不算全错,因为诗中写了景;但更确切地说,并非单纯写景,而是借景叙事、因景抒情。这四句,紧承前两句而来,概括了诗人在那“幽绝处”“留五年”的经历和感受:春天,闲看“春风摇江天漠漠”;夏季,独对“暮云卷雨山娟娟”;秋夜寂寥,“丹枫翻鸦伴水宿”;冬日沉醉,“长松落雪惊醉眠”。年年如此,诗人的贬谪生涯,贬谪心情,都通过四时之景的描绘而得到了形象的表现。
“桃花流水”二句,用“桃花源”的典故而翻新其意。陶渊明所写的“桃花源”,是苦于暴政的人们所追求的“春蚕收长丝,秋熟靡王税”的理想社会,后人又附会为仙境。苏轼则说:桃花源就“在人世”,那里的人们也不见得都是“神仙”。这两句,就是对前面“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”的回答。“江山清空我尘土”一句,句中有转折。“江山清空”,紧承“桃花流水在人世气”;“我尘土”,遥接“君不见”以下六句,既指黄州的几年贬谪生活,又包括了当时的处境。惟其“我尘土”,才想到买田退隐。第一段的画境,第二段的“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”,第三段的“桃花流水在人世”,和“江山清空”一线贯串,都指的是可以退隐的地方。而“虽有去路”以下数句,则是这条线的延伸。“寻无缘”的“寻”,正是“寻”退隐之处。因为欲“寻”而“无缘”,所以“还君此画三叹息”。虽“无缘”而仍欲“寻”,故以“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”结束全诗。
这首诗以《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》为题,首先是给藏画的王定国和作画的王晋卿看的。诗中的“君”也首先指王定国和王晋卿。王定国即王巩,因受苏轼“乌台诗案”的株连,与苏轼同时被贬。王晋卿也同样被卷入“乌台诗案”,因为苏轼的那些“讥讽朝廷、谤讪中外”的诗,有些是王晋卿“镂刻印行”的,结果被贬到均州。还朝之后,三人相聚,“感叹之馀,作诗相属,托物悲慨”(苏轼《和王晋卿》诗序)。此诗即是“托物悲慨”之作。
此诗为苏轼题咏王定国所藏《烟江迭嶂图》(王晋卿绘)之作,融写景、抒情、怀旧、感慨于一体,展现了苏轼对自然山水的深切热爱和对仕途羁绊、人生归宿的深刻思考。全诗以细腻笔触描绘画中之景,继而由画入境,引发对现实山水的回忆与向往,最后转入身世之叹与归隐之思,情感层层递进,意境深远。诗人借画抒怀,既赞美了王晋卿画艺之精妙,也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尘俗、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。语言清丽流畅,意象丰富,结构严谨,是苏轼题画诗中的代表作之一。
以上为【书王定国所藏《烟江迭嶂图》(王晋卿画)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言古诗以题画为名,实则借画抒怀,是苏轼题画诗中的杰作。开篇四句写画中山水缥缈,烟云与山色交融难分,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。“山耶云耶远莫知”一句极富哲思,似在追问真实与幻象的界限,而“烟空云散山依然”则透露出诗人对恒常之美的礼赞——无论世事变幻,自然永恒。接着诗人细致描摹画中飞泉、幽谷、小桥、村店、行人、渔舟等景物,层次分明,动静结合,展现出高超的画面还原能力。
“使君何从得此本”以下转入议论与抒情,既赞画工之妙,更生归隐之念。“径欲往买二顷田”直抒胸臆,表现了对理想山水生活的向往。随后以自身经历呼应画境,追忆黄州岁月,春风、暮云、丹枫、落雪、桃花流水等意象交织成一幅四季流转的画卷,既写实景,亦寄深情。尤其“桃花流水在人世,武陵岂必皆神仙”一联,打破仙境与凡尘的界限,强调人间自有美好,深化了主题。结尾处“还君此画三叹息”,情感陡转,由向往归隐到无奈还画,归路虽存却“寻无缘”,唯有期待山中故人召唤,余韵悠长。全诗情景交融,虚实相生,既有对艺术的欣赏,也有对人生的体悟,体现了苏轼“外儒内道”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书王定国所藏《烟江迭嶂图》(王晋卿画)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:“此诗写景如画,而感慨深沉,非徒模山范水者比。‘桃花流水在人世’二语,尤为警策,盖谓不必求仙,即此便是桃源也。”
2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引查慎行评:“起手四句已摄全幅神理,所谓‘山依然’者,正见画中有真意,非徒设色敷彩而已。”
3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此诗结构谨严,自画说到境,自境说到人,自人说到己,又自己说到画,循环往复,气脉贯通。”
4. 纪昀评:“前半极写画境之妙,后半转入自家经历,便觉亲切。结处归诸故人,情味深长,不独以辞胜也。”
5. 《宋诗精华录》(陈衍选):“东坡题画诗多超妙,此尤清空一气,兼有豪宕与婉约之致。‘渔舟一叶江吞天’,雄奇夐绝;‘长松落雪惊醉眠’,幽冷入骨。全篇如行云流水,自然成文。”
以上为【书王定国所藏《烟江迭嶂图》(王晋卿画)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