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枝头花儿已稀疏,地上落英却稠密,怎忍心看那红色的花瓣如米粒般纷纷飘落墙头。
那位风流潇洒、才华横溢的别驾(田国博),正满怀才情,归去时正好赶在西园里举着蜡烛夜游赏花。
以上为【再次韵答田国博部夫还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再次韵:指依照他人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再次唱和作诗。
2. 田国博部夫:即田瑜,字国博,北宋官员,曾任京东路转运使,与苏轼有交往。“部夫”可能是对其官职或身份的尊称,或为传抄讹误,一说或为“别驾”之误。
3. 稀疏:形容花在枝头已凋零得不多。
4. 稠:密集,此处指落花堆积于地面之多。
5. 红糁:红色的碎粒,此处比喻飘落的花瓣,状如米粒散落。
6. 忍看:怎忍心看,表达惋惜之情。
7. 风流别乘:指风度翩翩、才情出众的别驾(州刺史的佐官)。此处指田国博。
8. 多才思:富有才华与文思。
9. 归趁:归来正赶上。
10. 西园秉烛游:典出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每至觞酌流行,丝竹并奏,酒酣耳热,仰而赋诗,当此之时,忽然不自知乐也。……驰骋北场,旅食南馆,浮甘瓜于清泉,沉朱李于寒水。白日既匿,继以朗月,同乘并载,以游后园。”后“西园夜游”成为文人雅集、赏景赋诗的典故。秉烛游,谓夜间持烛游玩,象征珍惜光阴、及时行乐。
以上为【再次韵答田国博部夫还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“再次韵”所作,即依照前人或他人原诗的韵脚再次创作,属唱和之作。诗中描绘暮春花落之景,寓含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,同时赞美友人田国博风雅多才,并想象其秉烛夜游西园的文人雅趣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清幽,情感含蓄而真挚,体现了苏轼在酬唱诗中融写景、抒情与赞人为一体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再次韵答田国博部夫还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首句“枝上稀疏地上稠”,以对比手法勾勒出暮春时节花事将尽的景象:枝头残红寥落,而地面落英缤纷,视觉反差强烈,传达出春光流逝的无奈。次句“忍看红糁落墙头”,进一步以“忍看”二字注入主观情感,强化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痛惜。“红糁”一词生动形象,将花瓣比作散落的红色米粒,既有色彩之美,又带几分细腻哀婉。
后两句笔锋一转,由景及人,称赞田国博“风流”“多才思”,不仅写出其人格魅力,更暗示其具文人雅士之情怀。末句“归趁西园秉烛游”,化用古诗典故,描绘友人夜游赏花的情景,既表现对友人生活情趣的欣赏,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高雅生活的向往。整首诗情景交融,哀而不伤,于淡语中见深情,充分展现苏轼诗歌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再次韵答田国博部夫还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收录此诗,评曰:“语浅意深,落花寄慨,而宾主俱见风致。”
2. 清代纪昀评苏轼此类唱和诗云:“随物赋形,自然流动,不刻意求工而神味自足。”(见《瀛奎律髓汇评》)
3. 《苏诗汇评》引张道洽语:“东坡和韵诗,往往超出于原唱,此篇写春残之景,而结以文宴之乐,抑扬得体,气韵清越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虽未直接评此诗,但论苏轼和韵之作时称:“东坡最工次韵,能于限定之中翻出新意,此其所以卓绝也。”可为此诗之旁证。
以上为【再次韵答田国博部夫还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