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草径江村人迹已然断绝,白发老病僵卧一介书生。
窗间月出瞥见梅花疏影,枕上酒醒忽闻孤雁哀鸣。
甘愿承受千年寂寞讥笑,仍盼驰骋收复两河太平。
后生谁还记得当年旧事,泪溅龙床请命北伐征程。
以上为【十一月五日夜半偶作】的翻译。
注释
两河:黄河与淮河,代指中原失地
龙床:皇帝御座,指乾道元年(1165)陆游奏请孝宗迁都北伐事
请北征:指隆兴元年(1163)陆游上书张浚建议北伐
寂寞:指坚持北伐主张遭受排挤
驰驱:策马奔驰,喻为国效力
以上为【十一月五日夜半偶作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“草径人绝”的孤寂场景与“白头病卧”的衰颓形象起笔,通过“月见梅影”与“酒闻雁声”的感官交错,构建出清醒与迷醉交织的深夜时空。后两联“甘受千古笑”的决绝与“泪溅龙床”的悲壮形成情感高潮,在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叠印中迸发出生命强光。
以上为【十一月五日夜半偶作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作于开禧二年(1206)冬,时年82岁的陆游闻韩侂胄准备北伐,在病榻上写下这首悲怆之作。首联“人迹绝”与“一书生”的对应,暗含诗人与主流政坛的疏离;颔联“月出见梅影”的静观与“酒醒闻雁声”的悸动,形成内敛与外放的情感张力。颈联“已甘千古笑”以反讽语气对抗现实压力,“犹望两河平”的“犹”字彰显老骥伏枥之志。尾联“泪溅龙床”的细节回溯,既是对乾道元年(1165)面圣主战场景的刻骨记忆,更是对朝廷苟安政策的血泪控诉。全诗将个人病榻与历史场景并置,在时空跳跃中完成从现实困顿到理想坚守的精神升华,堪称陆游爱国诗篇的压卷之作。
以上为【十一月五日夜半偶作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乾隆《御选宋诗》:“忠愤之气,落纸云涌,‘泪溅龙床’句可泣鬼神。”
清·李调元《雨村诗话》:“放翁《十一月五日夜半偶作》,结二语如孤灯爆焰,骤亮骤暗。”
钱仲联《剑南诗稿校注》:“此诗作于开禧二年冬,时韩侂胄锐意用兵,放翁虽老病犹关注战局。”
朱东润《陆游研究》:“‘泪溅龙床’是陆游终身难忘的政治记忆,在晚年诗中反复出现达七次之多。”
程千帆《读宋诗随笔》:“后四句转出层层新意,在绝望中迸发希望,正是放翁本色。”
以上为【十一月五日夜半偶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