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树叶飘落,诗人已因秋意而生出哀怨,怎能再面对这平远的秋山景致而不引发诗中的愁绪?我更想看到的是千山万壑中激流奔涌、争相前行的壮阔景象,他日终究要劳请顾恺之这样的丹青妙手来描绘这雄奇之景。
以上为【郭熙秋山平远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郭熙:北宋著名画家,字淳夫,擅长山水画,尤以“卷云皴”著称,主张“三远法”(高远、深远、平远)。
2. 秋山平远:指郭熙所绘以秋季山景为主题的“平远”构图山水画。“平远”是山水画构图法之一,表现视野开阔、层次渐远的景致。
3. 木落:树叶凋落,典出《楚辞·九歌·湘夫人》: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”常象征秋至、衰飒。
4. 骚人:原指屈原等诗人,后泛指文人墨客,尤多用于抒发忧思愁绪者。
5. 平远:中国山水画术语,指由近及远、平展开阔的构图方式,多表现江水平野、远山淡影之景。
6. 发诗愁:引发诗歌中的愁绪,即因景生情,触景伤怀。
7. 万壑争流:形容群山之间众多溪涧奔腾竞流的壮观景象,体现自然的活力与气势。
8. 他日:将来某一天。
9. 终烦:终究需要。
10. 顾虎头:即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,小字虎头,以人物画和绘画理论著称,被后世尊为“画圣”之一。此处借指绘画大师,暗赞郭熙画艺可与古人比肩。
以上为【郭熙秋山平远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借题郭熙所绘《秋山平远图》而抒发个人对自然山水的艺术感受与审美理想。前两句从“木落”起兴,呼应传统“悲秋”主题,但随即转折,表达对平远萧疏之景的审美局限;后两句则转向对“万壑争流”这一充满动态与生命力的壮美境界的向往。全诗在对比中凸显了苏轼崇尚雄浑、奔放、富有生机的美学趣味,也体现了其超越一般文人感伤情调的豪迈胸襟。同时,“顾虎头”用典巧妙,既赞美郭熙画艺堪比顾恺之,又暗含对艺术再现自然伟力的期待。
以上为【郭熙秋山平远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苏轼题咏郭熙画作的组诗之一,虽仅四句,却层次分明,意蕴丰富。首句“木落骚人已怨秋”化用楚辞传统,点出秋日凋零易惹文人愁思,奠定情感基调。次句“不堪平远发诗愁”进一步将“平远”山水与愁绪关联,暗示此类画境虽清旷,却易导向孤寂低回之情,隐含批评意味。后两句笔锋陡转,提出更高审美追求——“要看万壑争流处”,强调对磅礴动感、生命奔涌之美的向往。这种由静入动、由哀婉转向壮阔的审美取向,正是苏轼区别于一般士大夫的关键所在。结句“他日终烦顾虎头”,既是对郭熙艺术造诣的高度肯定,又寄托了对理想画境的期待:唯有如顾恺之般的巨匠,方能传写天地间最雄奇的生命律动。全诗融画理、诗情、哲思于一体,语言简练而意境宏阔,充分展现了苏轼作为文人艺术家的深邃眼光与豪放情怀。
以上为【郭熙秋山平远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按语:“此诗借题画以抒胸中丘壑,不拘于眼前之景,而向往‘万壑争流’之大观,足见其气象恢弘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纪批苏诗》:“前二句言平远之景易启愁思,后二句翻出新意,欲得顾虎头写争流之胜,立意超卓,非俗手所能拟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东坡题画诗,每能跳出画外,此诗由‘平远’而思‘争流’,由形似而求神完,可谓得鉴赏三昧。”
4. 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曰:“此诗通过对郭熙画风的反思,表达了苏轼本人偏爱动态、力度与生机的审美理想,与其‘雄健’诗风相一致。”
以上为【郭熙秋山平远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