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枫林掩映在楚江边的翠绿山壁之间,杜鹃花层层叠叠地盛开,如火焰般绚烂,令人不忍直视。打开画卷便仿佛看到了归乡之路近在眼前,原来是剑南的一位老樵夫以丹青妙笔描绘出这动人的景色。
以上为【跋王进叔所藏画五首 · 其三 · 赵昌四季:踯躅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跋:文体名,多用于书画题记之后,此处指题画诗。
2. 王进叔:宋代收藏家,生平不详。
3. 赵昌:北宋著名画家,善画花鸟,尤工折枝花卉,设色明丽,有“写生赵昌”之称。
4. 四季: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景,此处为系列画作之一。
5. 踯躅:即杜鹃花,又名“山石榴”“映山红”,因春日盛开于山野,漫山遍野如火如荼,故称“千层”。
6. 楚江:泛指长江中游流域,古属楚地,此处借指南方山水。
7. 枫林翠壁:描绘秋日枫林与苍翠山岩交相辉映之景,但结合“踯躅”可知实为春景,或为画面融合四季意象。
8. 不忍看:极言花开之盛、色彩之烈,令人目眩神摇,情感激荡,非真不能看。
9. 开卷便知归路近:意谓一展开画卷,便觉故乡或心灵归宿近在咫尺,体现艺术引发的乡愁与精神慰藉。
10. 剑南樵叟为施丹:“剑南”指剑阁以南,今四川一带,赵昌为汉州(今四川中江)人,故称;“樵叟”是对隐逸画家的美称;“施丹”指施以丹青,即作画。
以上为【跋王进叔所藏画五首 · 其三 · 赵昌四季:踯躅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为题画诗,专为王进叔所藏赵昌所绘《四季·踯躅》图而作。全诗借景抒情,通过描写画中杜鹃花开满山野的壮丽景象,表达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思归之情。前两句写画境之实,后两句转写观画之感,由视觉引发心理共鸣,将艺术之美与人生情怀融为一体。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题画诗“以画入诗、以诗补画”的典型风格。
以上为【跋王进叔所藏画五首 · 其三 · 赵昌四季:踯躅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是苏轼题咏赵昌画作的五首之一,集中展现了其题画诗的艺术特色。首句“枫林翠壁楚江边”以宏阔笔触勾勒出南方山水的清丽背景,虽言“枫林”,却未必限于秋季,而是借其苍翠之色衬托春花之艳。次句“踯躅千层不忍看”是全诗情感高潮,“踯躅”即杜鹃花,花开如火,层叠如海,视觉冲击强烈,“不忍看”三字极具张力,既写出花势之盛,也透露出观者内心的震撼与感动,甚至夹杂一丝悲慨——美景易逝,人生如寄。
后两句转入主观感受。“开卷便知归路近”巧妙地将视觉体验升华为心理体验:画卷一展,竟似寻得精神归途。这“归路”或指故乡,或指心灵安顿之所,体现出苏轼在漂泊生涯中对安宁境界的向往。结句“剑南樵叟为施丹”点明画家身份,称赵昌为“樵叟”,不称画师而称隐者,赋予其超然物外的品格,“施丹”二字则暗赞其笔墨之精妙,如自然造化。
全诗短短四句,由景及情,由画及心,层次分明,含蓄隽永。苏轼不拘泥于形似描摹,而重在传达画外之意,正合其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”的艺术主张。
以上为【跋王进叔所藏画五首 · 其三 · 赵昌四季:踯躅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按语:“此诗写画中踯躅之盛,而以‘归路’寄意,盖轼屡迁江湖,故见画图而兴思归之叹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纪批苏诗》评:“语极清丽,意在言外。‘不忍看’三字有分寸,非徒夸饰。”
3. 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·后集》引《王直方诗话》云:“子瞻题赵昌画数诗,皆清远有味,不独此篇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中提及:“东坡题画诗,往往于景物之外,别寓身世之感,如此诗‘归路’之语,即其例也。”
5. 《宋诗精华录》(今人选本)评曰:“四语皆从画外落笔,不粘不滞,自是题画上乘。”
以上为【跋王进叔所藏画五首 · 其三 · 赵昌四季:踯躅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