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何时僵立的两条苍龙,
瘦骨嶙峋仍盘踞空中。
翠浪翻舞摇动红稻穗,
白云穿破碧玉般玲珑。
三休亭上最宜赏明月,
九折岩前巧聚四面风。
脚力用尽时山景更美,
莫以有限生命追逐无穷。
以上为【登玲珑山】的翻译。
注释
玲珑山:在今浙江临安,山有九折岩、三休亭等景
罢亚:稻穗摇曳貌,语出杜牧《郡斋独酌》“罢亚百顷稻”
三休亭:取意唐司空图“休休休”三叠,喻登攀不易
九折岩:山路九曲,暗含《汉书·王尊传》“九折阪”典
有限趁无穷:化用《庄子·养生主》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
以上为【登玲珑山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登山过程为载体,展现苏轼特有的自然观与生命哲学。前两联以“僵立苍龙”写山势之奇,“翠浪”“白云”状山色之幻;后两联通过“三休亭”“九折岩”的游历体验,自然引出“有限趁无穷”的哲理升华。全诗在李白式的雄奇想象中注入庄子式的宇宙意识,将山水审美提升到生命彻悟的高度,体现苏轼晚年诗风“绚烂归于平淡”的艺术境界。
以上为【登玲珑山】的评析。
赏析
全诗采用“远观-近游-悟道”的递进结构。起笔以苍龙喻山,赋予静态山体动态生命;“瘦脊盘盘”的视觉形象与“翠浪舞翻”的动感描写形成张力。颈联“工延月”“巧贮风”的炼字尤见功力,“工”字既写亭台构造之巧,又暗含人与自然默契;“巧”字既状岩壑聚风之奇,又显造物安排之妙。尾联突然转折,在体力衰竭处发现审美新境,将登临主题转化为哲学寓言,这种“于困顿中见通达”的笔法,正是苏诗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”的典型体现。
以上为【登玲珑山】的赏析。
辑评
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“‘脚力尽时山更好’七字,足破古今游人滞相。后二句尤见得休便休,自有庄子曳尾之趣。”
纪昀《评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后半寓禅理而不落偈颂,故妙。‘翠浪’‘白云’一联,写景尤入画品。”
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此熙宁六年通判杭州时作。‘莫将有限趁无穷’与《赤壁赋》‘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’同一机轴,而此更凝练。”
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:“起势奇崛,中二联景中有情,结见道旨。东坡七律多如此类,在杜韩间别开天地。”
以上为【登玲珑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