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辞官归隐后,道义之光愈发显明,静坐中看世间万物冷暖自知。
堂上卷起帘幕,传来檀木琵琶的喧闹乐声;送客于林间小径,桦烛燃起淡淡清香。
酒量浅薄,已担心饮酒时怯场;才学不足,仍觉得应和诗作颇为匆忙。
谁还在贪恋那黄金官印?高耸的千柱宫门紧锁着北冈。
以上为【景纯见和,复次韵赠之,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景纯:指张景纯,北宋官员,与苏轼有交往,生平不详。
2. 解组:解下官印绶带,指辞去官职。
3. 道益光:道德修养更加光明磊落,指归隐后精神境界提升。
4. 坐看百物自炎凉:静观世态人情冷暖,寓意对世事变迁的超脱态度。
5. 卷帘堂上檀槽闹:“檀槽”指用檀木制成的琵琶或琴瑟的弦槽,代指乐器,此处描写家中奏乐场景。
6. 送客林间桦烛香:送别客人时在林间点燃桦树皮做的蜡烛,其燃烧有香气。
7. 浅量:酒量小。
8. 当酒怯:面对酒席感到胆怯,因酒量浅而不敢多饮。
9. 非才:自谦之词,说自己没有才华。
10. 黄金印:象征高官厚禄;“佩黄金印”指追求权位。千柱耽耽琐北冈:形容官府宫殿巍峨森严,“北冈”或指京城中的高地,如汴京宫阙所在。
以上为【景纯见和,复次韵赠之,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赠友人景纯(张景纯)之作,属次韵唱和组诗之一。诗中表达了诗人退隐之后淡泊名利、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前四句写归隐生活之闲适:既有宴乐之趣,又有送客之雅,动静相宜,富有生活气息。后四句转入内心感慨,以“浅量”“非才”自谦,实则暗含对仕途奔竞者的讽喻。“何人贪佩黄金印”一句,与自身“解组归来”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其精神高洁。全诗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历经宦海沉浮后的从容与智慧。
以上为【景纯见和,复次韵赠之,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前半写景叙事,后半抒情议论,层次分明。首联“解组归来道益光”开宗明义,点出辞官归隐的主题,并以“道益光”三字彰显精神升华,不同于一般归隐诗的消极避世,而是积极的精神追求。“坐看百物自炎凉”一句,既有哲理意味,又流露出阅尽沧桑后的冷静与豁达。颔联转入具体生活场景,“卷帘堂上”与“送客林间”两句对仗工整,视听结合,檀槽之“闹”与桦烛之“香”相映成趣,营造出清雅而不失热闹的生活图景。颈联以自嘲口吻说“浅量”“非才”,实则是反衬出不愿迎合世俗、强求功名的态度。尾联设问收束:“何人贪佩黄金印”,既是对热衷仕途者的不解,也是对自身选择的坚定肯定。“千柱耽耽琐北冈”以雄伟宫阙的封闭形象作结,暗示权力世界的压抑与束缚,与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强烈反差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深沉,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成熟、心境澄明的艺术风貌。
以上为【景纯见和,复次韵赠之,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(查慎行):“此诗语淡而味深,‘坐看百物自炎凉’七字,括尽世情。”
2. 《纪批苏诗》(纪昀评):“前四句写景清丽,后四句寓意深远,末二句尤见风骨。”
3. 《宋诗钞》(吴之振等编):“东坡晚岁诗多寓理于情,如此类者,不事雕琢而气格自高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引《竹坡诗话》:“苏子瞻和人诗,每能超出原作,此篇虽酬答之作,而胸襟洒落,非俗士所能梦见。”
以上为【景纯见和,复次韵赠之,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