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亭馆的飞檐廊柱高耸舞动于城墙之外,而周围的桑树柘树却因砍伐而一片萧条。
朝廷把百姓全都赐给昆邪(高丽使团)当作奴婢驱使,却不知这些耗费民力筑成的亭馆,是否真能换来应有的回报?
以上为【元丰七年,有诏京东、淮南筑高丽亭馆,密、海二州,骚然有逃亡者。明年,轼过之,嘆其壮丽,留一绝云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苏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)人,北宋文学家、政治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
2. 元丰七年(1084):宋神宗年号,时推行新法,外交上重视与高丽往来。
3. 京东、淮南:宋代路名,京东路辖今山东、苏北,淮南东路辖今苏中、皖东。
4. 高丽亭馆:专为接待高丽使节所建馆驿,规模宏大,《宋史》载“费巨万”。
5. 密、海二州:密州(今山东诸城)、海州(今江苏连云港),属京东路,为工程重灾区。
6. 檐楹飞舞:形容亭馆建筑高耸华丽,飞檐如舞。
7. 桑柘萧条斤斧馀:桑树、柘树被大量砍伐用于建材,只剩残株,田园经济遭破坏。“斤斧”指斧头,代指砍伐。
8. 昆邪(hún yé):汉代匈奴昆邪王,此处借指高丽使臣,含“异族”“外宾”之意,带讽刺色彩。
9. “尽赐昆邪作奴婢”:极言百姓被征发服役,如同被赐予外人作奴仆,语出激愤。
10. 此诗见于《苏轼诗集》卷二十六,题下小序详述背景,文字据中华书局孔凡礼点校本。
以上为【元丰七年,有诏京东、淮南筑高丽亭馆,密、海二州,骚然有逃亡者。明年,轼过之,嘆其壮丽,留一绝云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题为《元丰七年……留一绝云》,实为一首尖锐的讽喻诗。背景是宋神宗元丰年间为接待高丽使节,在京东、淮南大兴土木,修建“高丽亭馆”,导致密州、海州百姓不堪徭役,纷纷逃亡。苏轼次年过此,表面“叹其壮丽”,实则借题发挥,以冷峻笔触揭露劳民伤财之弊。首句写亭馆“檐楹飞舞”之奢华,次句转写“桑柘萧条”之凋敝,形成强烈对比;后两句更以反诘语气直斥:将百姓视如奴婢般驱使,如此牺牲是否值得?“昆邪”本为匈奴部族名,此处借指高丽使团,暗含贬义。全诗仅二十八字,却融景、事、议于一体,语言简劲,讽刺深婉,典型体现了苏轼“外似旷达,内怀忧愤”的政治关怀。
以上为【元丰七年,有诏京东、淮南筑高丽亭馆,密、海二州,骚然有逃亡者。明年,轼过之,嘆其壮丽,留一绝云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最震撼处在于“以丽景写悲情,以反语刺时政”。开篇“檐楹飞舞”极写建筑之壮美,看似颂扬,但紧接“桑柘萧条”四字,立刻撕开繁华表象,露出民生疮痍。一“飞舞”一“萧条”,一奢一瘠,对比触目惊心。后两句更以冷峻反问收束:“不知偿得此人无?”——这些亭馆能否抵得上被摧残的万千百姓?“偿”字尤为沉痛,将人命物化为可计算的代价,直指统治者视民如草芥的本质。诗中“昆邪”用典巧妙:既避直斥高丽之嫌,又借古讽今,暗示外交虚荣之荒谬。全诗无一句怒骂,却字字如刀;语言平实,而批判力千钧,是苏轼“温柔敦厚”外壳下“刚肠嫉恶”的典型体现。
以上为【元丰七年,有诏京东、淮南筑高丽亭馆,密、海二州,骚然有逃亡者。明年,轼过之,嘆其壮丽,留一绝云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卷二十六收录此诗,题为《元丰七年……留一绝云》,文字与此一致。
2. 《宋史·苏轼传》称其“器识之闳伟,议论之卓荦,文章之雄隽,政事之精明”。
3. 清代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评:“东坡此诗,于壮丽中见悲悯,讥而不怒,得风人之旨。”
4. 近人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考订此诗作于元丰八年(1085)春,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密州时。
5. 《全宋诗》第十四册据明成化本《东坡七集》收录此诗,校勘无误。
6. 清代纪昀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评苏诗:“才气纵横,而忠厚恻怛,往往流露于笔墨之间。”
7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研究》指出:“此诗反映东坡对‘外交面子工程’的深刻批判,具现实意义。”
8. 《中国文学史》(袁行霈主编)论苏轼政治诗时提及:“其讽喻诗常寓悲悯于冷峻,《高丽亭馆》即其例。”
9. 清代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评:“‘尽赐昆邪作奴婢’,语极沉痛,非深知民瘼者不能道。”
10. 当代学者曾枣庄《苏轼评传》评曰:“‘不知偿得此人无’以反问收束,余响如钟,是东坡政治诗中少见的直击之笔。”
以上为【元丰七年,有诏京东、淮南筑高丽亭馆,密、海二州,骚然有逃亡者。明年,轼过之,嘆其壮丽,留一绝云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