粲粲五色羽,炎方凤之徒。
青黄缟玄服,翼卫两绂朱。
仁心知闵农,常告雨霁符。
我穷惟四壁,破屋无瞻乌。
惠然此粲者,来集竹与梧。
锵鸣如玉佩,意欲相嬉娱。
寂寞两黎生,食菜真臞儒。
胡为去复来,眷眷岂属吾。
回翔天壤间,何必怀此都。
翻译
华丽的五色雀,羽毛灿烂如画,是南方炎地凤凰一类的神鸟。它的羽色青、黄、白、黑分明,双翼护卫着两道红色的绶带般纹饰。它怀有仁爱之心,怜悯农人,常以鸣叫预示雨过天晴的征兆。我生活困顿,家徒四壁,破屋连乌鸦都不愿栖息。然而这美丽的五色雀却惠然降临,飞来聚集在竹林与梧桐树间。它的鸣声清脆如玉佩相击,仿佛有意与人嬉戏欢娱。在这寂寞之地,只有两位黎姓书生,吃着粗菜,瘦弱如隐逸的儒者。小园中春意初散,野桃盛开,花瓣如雪般洁白。举杯之际,不禁一笑,见到这红鸾般的雏鸟。它高洁的情怀如同飞升的仙人,不是用一把小米就能召唤的。为何它离去后又归来?这般眷恋,难道真是属于我的吗?它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,又何必留恋这座城都呢?
以上为【五色雀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五色雀:传说中的祥鸟,羽色斑斓,被视为吉祥之兆,常与凤凰并称。
2. 炎方:南方炎热之地,古称南方为炎方,亦指岭南等边远地区。
3. 凤之徒:同类于凤凰,意谓非凡鸟,乃祥瑞之属。
4. 青黄缟玄服:指羽毛色彩多样,青、黄、白(缟)、黑(玄)相间,形容其绚丽。
5. 翼卫两绂朱:翅膀两侧有红色绶带状斑纹,“绂”原指官服上的丝带,此处比喻羽纹。
6. 仁心知闵农:谓五色雀有仁德之心,能体恤农人,预示天气变化以利耕作。
7. 雨霁符:雨后天晴的征兆,古人认为此类鸟鸣可预示天气转好。
8. 我穷惟四壁:化用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“家徒四壁立”,极言贫困。
9. 惠然此粲者:惠然,欣喜而来;粲者,光彩鲜明之貌,指五色雀。
10. 红鸾雏:红鸾为传说中仙鸟,此处喻五色雀为仙禽之幼雏,极言其珍贵美丽。
以上为【五色雀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贬谪期间所作,借“五色雀”这一祥瑞之鸟抒写自身情怀。五色雀象征高洁、仁德与超凡脱俗,实为诗人理想人格的投射。诗中既写雀之华美仁心,又自述穷困潦倒之境,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其身处逆境而不失高远志趣的精神境界。通过描写雀来集、鸣如玉佩、去而复还等细节,表达对美好事物短暂驻留的珍惜与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。末句“回翔天壤间,何必怀此都”,更见其旷达胸襟,不执著于荣辱得失。全诗托物言志,情思深婉,语言清丽,体现了苏轼诗“寄兴高远,情景交融”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五色雀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五色雀”为核心意象,融神话色彩、自然观察与人生感慨于一体。开篇即以浓墨重彩描绘其外貌:“粲粲五色羽”“青黄缟玄服”,赋予其神圣光辉,将其定位为“炎方凤之徒”,提升至祥瑞神鸟的高度。继而赋予其道德属性——“仁心知闵农”,使其不仅是视觉奇观,更是仁政与天意的象征。诗人由物及己,笔锋转入自身处境:“我穷惟四壁,破屋无瞻乌”,强烈的贫富、贵贱对比之下,五色雀的降临便显得尤为珍贵与不可思议。
“惠然此粲者,来集竹与梧”一句,暗含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冈;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”之意,以梧桐引凤,喻贤者所居自有祥瑞相随,自况虽处困厄而不失清高之志。雀之“锵鸣如玉佩”,声如礼乐,进一步将其人格化、圣化。而“小圃散春物,野桃陈雪肤”则以清新之景烘托喜庆氛围,使“举杯得一笑”更具感染力。
结尾由喜转思,从现实回归哲理:“高情如飞仙,未易握粟呼”,强调其超然不可羁縻的本质;“胡为去复来,眷眷岂属吾”流露出对美好事物难以久留的怅惘;最终以“回翔天壤间,何必怀此都”作结,展现出苏轼特有的豁达与超越——不执着、不贪恋,任其来去自如,正是其“万物皆备于我”而又“无所待于外”的精神写照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形到神,由物及情,层层递进,意境开阔,堪称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五色雀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此诗托兴深远,以五色雀之来去,寓身世之感,而终归于旷达,足见坡公胸次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仁心知闵农’一联,说得灵雀有情,非徒描摹形色者比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卷二十注此诗云:“借物抒怀,语若有恋,意实无求,得骚人之旨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五色雀本无奇,一经坡老点染,便成妙文。‘锵鸣如玉佩’‘见此红鸾雏’,皆清词丽句,而寓意深远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直接选此诗,但在论及苏轼咏物诗时指出:“东坡往往于琐细物事中寄托襟抱,如五色雀、石钟山之类,皆托物寓怀,不粘不滞。”
以上为【五色雀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