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有位道人清晨从南屏山中走来,前来展示他点茶的绝妙技艺。
忽然间惊叹于午时茶盏中浮现的兔毫斑纹,仿佛将春日酒瓮中泛起的鹅黄酒花搅动成趣。
天台山的乳花般佳茗如今已不可得,玉川子卢仝所称道的“清风生两腋”之感今日又在哪里?
先生若有意续写《茶经》,定能让谦师这样的高人茶艺流传千古,声名不朽。
以上为【送南屏谦师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南屏谦师:北宋著名僧人,善烹茶,居杭州南屏山净慈寺,以茶艺闻名。
2. 道人:此处指僧人,佛教修行者。
3. 南屏山:位于今浙江杭州西湖东南,净慈寺所在地,为南宋五大禅林之一。
4. 点茶:宋代流行的饮茶方式,将茶末放入盏中,注入沸水,用茶筅击拂成沫饽,讲究技巧与仪式。
5. 三昧手:喻精通某种技艺的高手。“三昧”原为佛教术语,意为专注一境,引申为精通、极致。
6. 午盏:午间的茶盏。
7. 兔毛斑:即“兔毫盏”,宋代建窑所产黑釉茶盏,釉面有细长如兔毫的条纹,适宜斗茶时观察茶沫。
8. 春瓮鹅儿酒:形容茶汤色泽如春日新酿的浅黄酒液。“鹅儿酒”指色黄而清的新酒。
9. 天台乳花:传说天台山所产茶叶泡出的茶汤有如乳白色的泡沫,极为珍贵。
10. 玉川风腋:典出唐代卢仝《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:“七碗吃不得也,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”形容饮茶后通体舒畅,似生清风,极言茶之妙用。
以上为【送南屏谦师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为赠茶僧南屏谦师之作,借赞其点茶技艺,抒发对茶道境界的追慕与传承之愿。诗中融汇历史典故、茶艺审美与人生情怀,既表现了宋代点茶文化的精妙,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人格与艺术境界的敬重。语言清丽灵动,意象丰富,情感真挚,体现了苏轼“以文为诗”“以理入诗”的风格特点,同时展现了他对生活美学的深刻体悟。
以上为【送南屏谦师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赠茶僧为题,实则借茶论道,寓情于物。首联“道人晓出南屏山,来试点茶三昧手”,开门见山,刻画谦师清晨下山献艺的形象,“三昧手”三字既赞其技艺纯熟,又暗含禅意,契合其僧人身份。颔联“忽惊午盏兔毛斑,打作春瓮鹅儿酒”,视觉与想象交融:茶盏中兔毫纹与雪白茶沫交相辉映,竟被诗人幻化为春酒泛花,比喻奇巧,生动传神,体现宋人“以茶拟酒”的审美趣味。颈联转而怀古,“天台乳花世不见,玉川风腋今安有”,慨叹上品香茗难觅,卢仝式的茶中至境亦不可复得,流露出对茶道衰微的惋惜。尾联“先生有意续《茶经》,会使老谦名不朽”,由技及道,提出续写《茶经》之愿,实则是希望将谦师所代表的茶艺精神载入典籍,使之不朽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实入虚,由技达道,兼具艺术美感与哲思深度,是宋代茶诗中的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送南屏谦师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清雅有致,以茶写人,以人传道,非徒咏技而已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:“前四句写茶之形色,后四句写茶之神韵,层次井然。‘鹅儿酒’之比,奇而不怪,苏公妙笔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谦师事不见他书,赖此诗以传。东坡推奖高僧,兼寓茶道之思,可谓一字之褒,荣于华衮。”
4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校注者按:“此诗为研究宋代点茶文化及佛教与茶道关系之重要文献,诗中‘兔毛斑’‘乳花’等语皆可与出土建盏及《大观茶论》相印证。”
以上为【送南屏谦师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