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长明灯照着石栏杆,长久陪伴松树与杉树共度严寒。
叶子厚实而有棱角,像犀牛甲一样坚劲;花色深红而少媚态,宛如丹顶鹤的头顶一般鲜亮。
我曾长久陪侍在佛殿听法如降曼陀罗花雨,如今却羞于面对清贫自守的苜蓿盘餐。
大雪中茶花忽然盛开,我知道这其中必有意义;可待到明年再度开花时,还有谁会前来观赏呢?
以上为【和子由柳湖久涸,忽有水,开元寺山茶旧无花,今岁盛开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子由:苏轼之弟苏辙,字子由,北宋著名文学家。
2. 柳湖:地名,具体位置不详,或为开封附近一湖泊,苏轼兄弟曾同游此处。
3. 久涸:长期干涸。
4. 开元寺:唐代以来常见寺庙名,此处应指汴京(今开封)附近的开元寺。
5. 长明灯:佛殿中昼夜不熄的油灯,象征佛法常明。
6. 犀甲健:形容山茶叶片坚硬如犀牛皮制成的铠甲。
7. 鹤头丹:丹顶鹤头部的红色,比喻山茶花深红而不艳的颜色。
8. 方丈曼陀雨:指在禅堂听高僧说法,如同天降曼陀罗花雨,形容佛法庄严殊胜。曼陀罗花为佛教圣花。
9. 先生苜蓿盘:典出唐代薛令之任东宫官时生活清贫,自叹“饭囊盛腐粟,菜盘唯苜蓿”,后用以指清寒士人的饮食。此指自己仕途困顿、生活清苦。
10. 知有意:明白这花开并非偶然,暗含天意或时运变化的征兆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柳湖久涸,忽有水,开元寺山茶旧无花,今岁盛开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与其弟苏辙(字子由)同游柳湖开元寺时所作,借山茶花开之异象抒发人生感慨。全诗以写景起笔,转入身世之叹,终归于对盛衰无常、知音难遇的深沉忧虑。前四句细致描摹山茶花的形态与风骨,突出其耐寒、坚韧、不媚俗的品格,实为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。后四句由物及人,从佛理清修转至仕途困顿,流露出对现实境遇的无奈和对未来无人理解的孤寂。末句“明年开后更谁看”一问,余韵悠长,既是对花的命运之叹,更是对自身遭际与文化传承的深切忧思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柳湖久涸,忽有水,开元寺山茶旧无花,今岁盛开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首联写景,以“长明灯”“石栏干”“松杉”勾勒出寺院清幽肃穆的环境,“守岁寒”三字赋予植物以人格,暗示坚贞不屈之志。颔联专写山茶花,用“叶厚有棱”“花深少态”突出其刚健内敛之美,“犀甲健”“鹤头丹”比喻精妙,既具视觉形象,又寓品格象征。颈联转入抒情,以“久陪方丈”与“羞对先生”形成对比,昔日参禅悟道的超然与今日仕途潦倒的窘迫交织,情感复杂而深沉。尾联托物寓意,雪中忽见花开,似有天启之意,然“更谁看”一问,将欣喜转为苍凉,凸显了诗人孤独无依、知音难觅的处境。全诗融写景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哲思与风骨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柳湖久涸,忽有水,开元寺山茶旧无花,今岁盛开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因物兴感,语带禅机,而悲慨自深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八:“‘雪里盛开知有意’一句最有味,非徒写景也,寄托遥深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:“茶花本冬春间开,然旧无花而今忽盛,故以为异。公借此以寓盛衰之感,兼叹知音之稀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七律,风华外溢者多,如此等作,沉郁顿挫,别具气骨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往往于寻常景物中寄寓身世之感,此诗‘明年开后更谁看’,与‘人生看得几清明’同一机杼,皆于乐观中见悲凉。”
以上为【和子由柳湖久涸,忽有水,开元寺山茶旧无花,今岁盛开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