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打算在阳羡买田隐居,终老此地,历来只因这里的溪山景色优美。
往来江湖间一叶扁舟,暂且超然物外地遨游。
虽有著书之志却仍懒于动笔,《水调歌头》中唱出归去的向往。
写诗不辞辛劳,哪怕筋疲力尽,但最宜在风雨交加之时挥毫。
以上为【菩萨蛮】的翻译。
注释
菩萨蛮:本唐教坊曲,後用为词牌,也用作曲牌。亦作《菩萨鬘》,《宋史·乐志》:「女弟子舞队名。」《宋史·乐志》、《尊前集》、《金奁集》并入「中吕宫」,《张子野词》作「中吕调」,《正音谱》注「正宫」。唐苏德祥《杜阳杂编·卷下》:「大中初,女蛮国贡双龙犀,有二龙,鳞鬣(liè)爪角悉备。明霞锦,云鍊水香麻以为之也,光耀芬馥着人,五色相间,而美丽于中国之锦。其国人危髻金冠,璎珞被体,故谓之菩萨蛮。当时倡优遂制《菩萨蛮》曲,文士亦往往声其词。」北宋·孙孟文《北梦琐言·卷四·温李齐名》:「温庭云,字飞卿,或云作『筠』字,旧名岐,与李商隐齐名,时号曰『温李』。才思艳丽,工于小赋,每入试押官韵作赋,凡八叉手而八韵成,多为邻铺假手,号曰救数人也。而士行有缺,缙绅簿之。李义山谓曰:『近得一联句云「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」,未得偶句。』温曰:『何不云「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」。』宣宗尝赋诗,上句有『金步摇』,未能对,遣未第进士对之。庭云乃以『玉条脱』续也,宣宗赏焉。又药名有『白头翁』,温以『苍耳子』为对,他皆此类也。宣宗爱唱《菩萨蛮》词,令狐相国假其新撰密进之,戒令勿他泄。而遽言于人,由是疏之。温亦有言云:『中书堂内坐将军。』讥相国无学也。」宋·王颐堂《碧鸡漫志·卷五·〈菩萨蛮〉》云:「《菩萨蛮》,《南部新书》及《杜阳杂编》云:『大中初,女蛮国入贡,危髻金冠,缨络被体,号『菩萨蛮队』,遂制此曲。当时倡优李可及作菩萨蛮队舞,文士亦往往声其词。』大中乃宣宗纪号也。《北梦琐言》云:『宣宗爱唱《菩萨蛮》词,令狐相国假温飞卿新撰密进之,戒以勿泄,而遽言于人,由是疏之。』温词十四首,载《花间集》,今曲是也。李可及所制盖止此,则其舞队,不过如近世传踏之类耳。」按温词有「小山重叠金明灭」句,名《重叠金》。南唐李後主词名《子夜歌》,一名《菩萨鬘》。韩涧泉词有「新声休写花间意」句,名《花间意》。又有「风前觅得梅花」句,名《梅花句》。有「山城望断花溪碧」句,名《花溪碧》。有「晚云烘日南枝北」句,名《晚云烘(hōng)日》。此调为双调小令,以五七言组成,四十四字。用韵两句一换,凡四易韵,平仄递转,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之情感,历来名作极多。
阳羡:傅子立注:「『阳羡』,毗陵之宜兴也。公爱其有荆溪西山之乐,而将老于是。」刘尚荣按:「《东坡续集·卷六·答贾耘老四首(其二)》云:『仆已买田阳羡,当告圣主哀怜馀生,许于此安置。幸而许者,遂筑室于荆溪之上而老矣。』」龙榆生笺:「《风土记》:『阳羡县东有大湖,中有包山。山下有洞穴,潜行地中,云无所不通,谓之洞庭地脉。』」
吾将老:傅子立注:「《左传》:『吾将老焉。』杜预注云:『老,致仕也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见《〈春秋左传〉正义·卷四·隐公十一年》。」龙榆生笺:「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『羽父(公子翚)请杀桓公,将以求大宰。公曰:「为其少故也,吾将授之矣。使营菟裘,吾将老焉。」』杜预注:『老,致仕也。』」
只为:元延祐本作「不为」,原校:「一作『只为』」。
虚舟:傅子立注:「《庄子》:『汎若不系之舟,虚而敖游者也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见《庄子·卷三十二·〈杂篇·列禦寇〉》。傅注『舟』、『虚』原误倒,据《庄子》原文乙正。」
有书仍懒著:傅子立注:「虞卿去赵,困于梁,乃著书,上采《春秋》,下观近世,曰《节义》、《称号》、《揣摩》、《政谋》,凡八篇。以讥刺国家得失。世传之,曰《虞氏春秋》。」刘尚荣按:「事见《史记·卷七十六·虞卿传》。」龙榆生笺引《史记·卷七十六·虞卿传》:「虞卿既以魏齐之故,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,与魏齐閒行,卒去赵,困于梁。魏齐已死,不得意,乃著书,上采《春秋》,下观近世,曰《节义》、《称号》、《揣摩》、《政谋》,凡八篇。以刺讥国家得失,世传之,曰《虞氏春秋》。」
《水调》歌归去:傅子立注:「公在彭城,尝和子由《水调歌》词,其意以不早退为戒,以退而相从为乐云。」刘尚荣按:「傅注东坡《水调歌头·安石在东海》阕云『公旧序云:「余去岁在东武,作《水调歌头》以寄子由。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馀日,过中秋而去,作此曲以别。余以其语过悲,乃为和之,其意以不早退为戒,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。」』」《水调》,元延祐本作「且漫」。
聊从:明吴讷钞本、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作「聊随」。
物外:元延祐本作「造」,原校:「一作『物外』」。
1. 菩萨蛮:词牌名,双调四十四字,上下片各两仄韵、两平韵,为唐宋词常用调式。
2. 苏轼: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)人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3. 阳羡:古县名,即今江苏省宜兴市,濒临太湖,山水秀丽,苏轼曾多次寓居于此,并有“买田阳羡”的愿望。
4. 吾将老:意为打算在此终老,表达归隐决心。
5. 溪山好:指阳羡山水清幽秀美,为隐居佳处。
6. 虚舟:空船,比喻无心世事、自由来往的状态,典出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“巧者劳而智者忧,无能者无所求,饱食而遨游,泛若不系之舟。”
7. 物外游: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游历,指精神上的自由逍遥。
8. 有书仍懒著:虽有著书立说的能力和条件,却因心境淡泊而懒得动笔,反映其晚年疏于著述的心态。
9. 《水调》歌归去:化用其著名词作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的归隐情绪,“归去”呼应“我欲乘风归去”,表达超尘出世之想。
10. 筋力不辞诗,要须风雨时:即使体力衰减也不推辞写诗,反而认为在风雨交加之时更宜吟咏,体现诗人与自然共鸣的创作观。
以上为【菩萨蛮】的注释。
评析
历代描写阳羡山水的诗词作品数以千计,其中流传最广、影响最深的莫过于苏东坡的这一首《菩萨蛮·阳羡作》了。尤其是「买田阳羡吾将老,从初只为溪山好」开头两句,人们喜闻乐道,传颂不衰,成为阳羡享誉天下的千古名言。
词分上下两阕。上阕直抒胸臆,歌颂阳羡山水的美好,表达向往自然的愿望。开头两句点明当初终老阳羡之原因,是因为阳羡的山水实在太美了。诗人对阳羡山水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,这是他视宜兴为第二故乡情感的真实流露。三四两句承此而来:因此,他要驾一叶小舟来往于山水之间,尽情畅游,享受山水之乐了。下片用一个「仍」字回应上片之「从初」,通过引述前贤,进一步表达现在自己脱离官场,回归田园的决心。诗人既然选定了「聊从造物游」之路,就不愿再静坐书斋著书立说了,要学一学当年的陶渊明,唱着「归去来兮辞」,回归自然,躬耕田园。「有书」两句表面上写的是懒得「著」「书」,其实质是表达厌恶官场生活之意,一个「漫」字,将诗人倾慕清静自在的田园生活乐趣之欲望表露无遗。词的结尾,诗人更以激越的诗情向世人告白:不是自己没有充沛的「筋力」写诗,而是要等到那「风雨」来临的时候。「风雨」指什么?有人说是实指,指自然风雨。诗歌是用形象说话的。这里的「风雨」,含蓄隽永,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,不应仅仅是实指。有人说是急风暴雨,指政治风雨。以笔者愚见,从诗人此时此地的思想状态和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旨看,不可能再是政治风暴,而更多的应是期盼如唐代隐士张志和《渔歌子》中「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」那样的充满田园生活情调的日子的到来。因此,诗人所等待的风雨,是斜风细雨,它象征田园生活。因为这样的「斜风细雨」 ,更能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,更能激发诗人写诗的灵感和动力,也更能写出像陶渊明那样清新自然的好诗来。由此可以看出,诗人决绝官场、回归自然,追求田园生活的愿望是多么强烈!迎候风雨洗礼,放喉高声歌唱的胸怀是多么豁达!
这首词所抒发的对阳羡山水的爱慕之情,与诗人几乎写于同时的另一篇散文名作《楚颂帖》可以媲美,「吾来阳羡,船入荆溪,意思豁然,如惬平生之欲。逝将归老,殆是前缘……」的描写与这首词的风格如同出一辙。一词一文,相得益彰,堪称文苑双璧。
这首《菩萨蛮》是苏轼晚年作品,表达了他历经宦海沉浮后对归隐生活的深切向往。词中“买田阳羡吾将老”直抒胸臆,点明退隐之志;“从来只为溪山好”则道出其归隐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出于对自然山水的真挚热爱。全词意境空灵,语言简淡,融合了道家“物外游”的超脱思想与诗人不辍创作的精神追求。“筋力不辞诗,要须风雨时”一句尤为深刻,既见其坚韧的创作意志,又暗含以风雨喻人生坎坷的象征意味。整首词在闲适中透出苍劲,在淡泊中蕴含深情,体现了苏轼晚年“绚烂归于平淡”的艺术境界。
以上为【菩萨蛮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以“买田阳羡”开篇,语气笃定,展现出苏轼晚年对安定生活的渴望。阳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栖身之所,更是心灵安顿的象征。继而“从来只为溪山好”一句,将归隐动机归于自然之美,而非单纯的仕途失意,提升了全词的格调——不是愤世嫉俗的逃避,而是主动选择的诗意栖居。
“来往一虚舟,聊从物外游”进一步深化主题,借用道家意象,表现一种无拘无束、超然物外的生命状态。“虚舟”既是实写扁舟漂泊,亦是心境的写照:不执、不争、顺其自然。
下片转入内心世界的刻画。“有书仍懒著”看似消极,实则透露出一种大彻大悟后的从容——不必刻意立言,亦可自得其乐。而“《水调》歌归去”巧妙回扣其早年名作,形成生命阶段的呼应:当年“我欲乘风归去”尚存犹豫,如今则是真正踏上归途。
结尾二句“筋力不辞诗,要须风雨时”极具力量。尽管年迈体衰,却不肯放下诗笔,反认为风雨之际正是灵感勃发之时。这不仅表现了苏轼终身不辍的创作热情,也暗示其将人生风雨内化为艺术动力的精神高度。风雨既是实景,也是命运的隐喻,而诗人迎难而上,在动荡中书写永恒,正是其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。
全词语言质朴自然,结构紧凑,由外景入内心,由归隐之愿到创作之志,层层递进,展现了苏轼晚年“平淡中见深邃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菩萨蛮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词林纪事》:“东坡在黄州,有‘买田阳羡’之志,此词盖晚年所作,语极冲淡,而志节自见。”
2. 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一:“苏子瞻《菩萨蛮》云:‘筋力不辞诗,要须风雨时。’真豪杰语,非文人所能道。”
3. 《唐宋名家词选》(龙榆生编)评曰:“此词以简淡之笔写归隐之怀,而末句振起,见其老而不衰之志。”
4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直接评此词,但其论“东坡之词旷”可为此词作解——此词正体现“旷达”之境,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心,唯与山水、诗酒为伴。
5. 《宋词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指出:“‘有书仍懒著’一句,看似矛盾,实则反映了苏轼晚年对文字功业的超越态度,与其‘人生如梦’的思想一脉相承。”
以上为【菩萨蛮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