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山茶花相对而开,不知是谁栽种的;细雨飘落,旁人皆无,唯我独自前来。
本想说与你听,可你却无法领会——那如烈火般绚烂的红花,竟在白雪覆盖的寒冬中绽放。
以上为【邵伯梵行寺山茶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邵伯梵行寺:宋代寺庙名,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,为苏轼途经之地。
2. 山茶:即山茶花,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冬春开花,花色多红,耐寒,象征坚贞不屈。
3. 阿谁:即“谁”,疑问代词,古吴语常用。
4. 细雨无人我独来:描写诗人冒细雨独自前来赏花,凸显其孤寂之感与特立独行之态。
5. 说似与君君不会:意为“说给你听你也无法理解”,表达知音难觅的感慨。
6. 烂红:形容花色鲜艳夺目。
7. 如火:比喻山茶花红得像火焰一般,极言其热烈。
8. 雪中开:指山茶在寒冬积雪中开放,突出其傲寒特性。
9. 梵行寺:佛教寺院,梵行意为清净修行,暗示环境清幽,富有禅意。
10. 相对:指两株或数株山茶相对而生,亦可引申为花与人相对,暗含对话之意。
以上为【邵伯梵行寺山茶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借咏山茶花抒发孤高自守、超然物外的情怀。全诗语言简淡,意境深远,通过“细雨无人我独来”营造出清寂孤独的氛围,又以“烂红如火雪中开”突出山茶凌寒怒放的生命力,形成冷与热、静与动、孤寂与热烈的强烈对比。诗人看似写花,实则托物言志,赞颂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炽热情怀与独立品格的精神境界。此诗体现了苏轼身处人生起伏中仍不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。
以上为【邵伯梵行寺山茶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言绝句以简洁笔触勾勒出一幅冬日访寺赏茶图。首句“山茶相对阿谁栽”设问起笔,既写实景,又隐含人事代谢、物是人非之叹。次句“细雨无人我独来”转入人物活动,营造出空灵寂寥的意境,与杜甫“细雨鱼儿出,微风燕子斜”之闲适不同,此处的“细雨”更添孤清。第三句“说似与君君不会”陡转,由景入情,流露出知音难遇的怅惘。结句“烂红如火雪中开”以浓墨重彩收束,视觉冲击强烈,将山茶花在严寒中炽烈绽放的形象刻画得惊心动魄。这一“雪”一“火”的意象对比,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对照,更是诗人内心激情与外界冷漠之间的张力体现。全诗看似平淡,实则寓深情于简语,体现出苏轼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邵伯梵行寺山茶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卷三十二注:“此诗作于元丰七年(1084)谪居黄州后,东坡北归途中过邵伯所作,托物寄意,可见其心迹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未直接评此诗,但论及苏轼咏物诗时称:“东坡咏物,每于寻常景中见奇气,不拘形似,而神采飞动。”可为此诗注脚。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虽未提及此诗,但其论苏诗“以议论为诗,以才学为诗,以性情为诗”三者兼备,此诗正体现“以性情为诗”之特质。
4. 《宋诗精华录》(今人选评)收录此诗,评曰:“二十字中,有问、有答、有景、有情、有理,而终归于不可说之境,东坡笔力,于此可见。”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此诗:“借山茶之艳发于寒雪,抒写自己虽处逆境而不改其志的胸怀,物我交融,兴象玲珑。”
以上为【邵伯梵行寺山茶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