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往年淮河边境虏寇未退,太学生联名上疏论说危机。
人才衰败正当忧虑,士气高昂不可非议。
万事不如公论持久,众贤莫要违背民心。
还朝之后此事务须优先处理,岂能只靠阐释遗留经书发挥作用。
以上为【送芮国器司业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芮国器:芮烨字国器,曾任国子监司业,《宋史·芮烨传》载其“博通经术,正直敢言”
2. 淮边虏:指金兵南侵淮河流域,《宋史·高宗纪》“金人陷濠州,王彦弃昭关”
3. 诸生:国子监生员,《宋史·选举志》“崇宁初,建辟雍于郊,以处诸生”
4. 公论:公正舆论,《晋书·王衍传》“不以经国为念,而思自全之计,朝野共怒,公论沸腾”
5. 遗经:遗留经典,《汉书·韦贤传》“遗子黄金满籯,不如一经”
6. 司业:国子监副长官,《宋史·职官志》“国子监祭酒、司业,掌国子、太学、武学、律学、小学之政令”
以上为【送芮国器司业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“往岁淮边”的历史回顾开篇,通过“诸生论危机”的集体谏诤,展现南宋士人的政治担当。陆游巧妙运用“衰靡”与“峥嵘”的意象对仗,在范成大“州桥南北是天街”的沉痛外,别创对士气的理性捍卫。尾联“岂独遗经”的反诘,将儒家经世致用思想推向实践层面,体现浙东学派的事功精神。
以上为【送芮国器司业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作于淳熙十年(1183)陆游退居山阴时期,是其《剑南诗稿》中政论诗的典范。首联以“虏未归”三字勾勒绍兴和议后的长期困局,“诸生合疏”特指隆兴元年(1163)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请斩汤思退事件,展现南宋学生运动的政治力量。颔联“人材衰靡”直指科举僵化与党争导致的精英危机,与辛弃疾“毕竟江山谁主”的焦虑相通;“士气峥嵘”则是对陈亮“推倒一世之智勇”的士风礼赞,较之朱熹“整顿纪纲”的保守主张更显激进。颈联“公论久”化用《尚书》“天视自我民视”的古训,将“众心”提升至政治合法性的高度,此种民本思想实为明清之际“公天下”观念的雏形。尾联“还朝此段”的迫切嘱托,既含《孟子》“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也”的担当,更见陆游对芮烨重返权力中心的期许,这种在归隐中仍心系朝堂的矛盾,正是南宋爱国诗人的典型心态。
以上为【送芮国器司业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刘克庄《后村诗话》:“放翁送芮司业诗,‘万事不如公论久’二语,真帝王龟鉴。时韩侂胄方严伪学之禁,而公持论如此,可谓岁寒松柏。”
2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:“‘士气峥嵘未可非’七字,尽见庆元党禁中士大夫气节。观放翁此诗,知其虽退居而忧国之心未尝少衰。”
3. 纪昀《瀛奎律髓刊误》:“五六句是通篇主脑,宋人诗如此种尚存风骨。后村称其‘帝王龟鉴’,虽推许稍过,然非无所见而云然。”
4. 李慈铭《越缦堂读书记》:“放翁七律最工于起句,如‘往岁淮边虏未归’,苍凉悲壮,通体亦皆精湛。末联规勉之意,尤得赠言之体。”
以上为【送芮国器司业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