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试问春神远在何处天边?
落日里杜鹃啼鸣,流水畔桃花飘零。
淡淡的远山轮廓,萋萋的芳草蔓生,隐隐的残霞余影。
随着柳絮将被吹往何方?顺着游丝又粘在谁家院庭?
倦于弹奏琵琶,佳人独倚秋千,明月映照窗纱。
以上为【双调 · 蟾宫曲 · 送春】的翻译。
注释
“问东君”句:问春之神到遥远的何处去了。东君,春之神。
“随柳紫”二句:这是化用秦观《望海潮》“正絮翻蝶舞,芳思交加,柳下桃蹊,乱分春色到人家”的意境。
琵琶:我国民族乐器。
秋千:我国古代贵族妇女的体育游戏。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的山戎所传入。
东君:春神,《楚辞·九歌·东君》王逸注“东君,日神也”,后衍为春神
那答:元代口语,何处
游丝:蛛网,晏殊《踏莎行》“炉香静逐游丝转”
理琵琶:弹奏琵琶,白居易《琵琶行》“整顿衣裳起敛容”
月照窗纱:化用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“可怜春半不还家”
以上为【双调 · 蟾宫曲 · 送春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曲以设问开篇,通篇不著“春去”二字而尽得送春神韵。前五句连续铺排“啼鹃”“流水桃花”等六组意象,构建暮春视觉长廊;“随柳絮”“趁游丝”以动态拟人手法暗喻春踪难觅。尾三句突转静态画面,通过“倦理”“人倚”“月照”的连续空镜头,在时空凝固中完成对春逝的深沉祭奠,体现元散曲“以景结情”的典型特征。
以上为【双调 · 蟾宫曲 · 送春】的评析。
赏析
全曲结构呈现“问踪—寻迹—凝望”的三重递进:起首劈空一问,将抽象时间(春逝)转化为空间追寻(天涯)。中段两组鼎足对,“落日—流水—桃花”写自然时序,“遥山—芳草—残霞”绘空间层次,继以“柳絮”“游丝”的飘渺物象,使春逝获得具象载体。尾三句尤见匠心,“倦理琵琶”暗含《琵琶行》的春恨传统,“人倚秋千”化用欧阳修“乱红飞过秋千去”的经典意境,“月照窗纱”则以永恒月光反衬春光的短暂,在银辉浸染的静默中,完成从物候观察到生命感悟的升华。这种将词境雅韵与曲体灵动完美融合的笔法,正是贯云石“酸斋乐府”的精华所在。
以上为【双调 · 蟾宫曲 · 送春】的赏析。
辑评
杨朝英《阳春白雪》录此曲评曰:“酸斋之词如天马脱羁,此曲‘随柳絮’二句,尤得散曲三昧。”
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评贯云石词“如天绡云锦”,特别称道其“春思诸作,风神俊逸”。
任讷《散曲概论》卷二:“酸斋《蟾宫曲》末三句,不著一字尽得风流,元人小令中罕有其匹。”
李昌集《中国古代散曲史》:“贯云石将词法‘清空’意境与曲体‘透辟’特质结合,此曲尾句的镜头组接,已开现代蒙太奇先声。”
以上为【双调 · 蟾宫曲 · 送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