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渔父啊,渔父,
江面上吹拂着微风,飘洒着细雨。
身披青色的蓑衣,头戴黄色的蒻帽,身穿浅黄的衣裳。
傍晚归舟时,携着红酒与白鱼。
归来吧,归来吧,
一声长笛不知从何处响起。
以上为【调笑令 · 效韦应物体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调笑令:唐教坊曲名,后用为词牌,又名《古调笑》《宫中调笑》等,双调三十二字,四仄韵,二叠韵。
2. 韦应物体:指模仿唐代诗人韦应物诗歌风格。韦诗以清淡闲远、意境悠然著称,尤擅写山水田园与隐逸生活。
3. 渔父:打鱼人,古代文学中常作为隐士象征,如《楚辞·渔父》中的形象。
4. 江上微风细雨:描绘江南水乡常见的自然景象,烘托宁静氛围。
5. 青蓑:青色的蓑衣,用草或棕编制,防雨用具。
6. 黄蒻(ruò)裳衣:蒻,嫩蒲草;黄蒻指用黄色蒲草编织的帽子;裳衣,下衣或泛指衣装。此处描写渔父简朴的装束。
7. 红酒:泛指美酒,或为米酒类,颜色微红,非现代葡萄酒。
8. 白鱼:一种江河中常见的鱼类,肉白味美,常用于诗词中表现渔获之乐。
9. 归暮:即“暮归”的倒装,点明时间与动作,强化节奏感。
10. 长笛一声何处:笛声突现,增添空灵之感,引发遐想,有“画外音”之妙。
以上为【调笑令 · 效韦应物体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词为苏轼模仿唐代诗人韦应物风格所作,属《调笑令》词牌,形式短小精炼,意境清幽淡远。全词以“渔父”起兴,通过反复咏叹,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、恬淡自适的隐逸氛围。语言质朴自然,意象清新,音律和谐,体现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悟。虽为拟作,却融入了东坡特有的旷达情怀,展现出其在仕途困顿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境。
以上为【调笑令 · 效韦应物体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,“渔父。渔父。”“归暮。归暮。”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,增强了吟咏性,也加深了情感的渲染。开篇直呼“渔父”,既点明主人公,又似一声轻叹,引人入胜。中间两句写景写人,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江上渔归图:微风细雨之中,渔父披蓑戴笠,满载而归,手中有酒,篓中有鱼,生活虽简,却富足安乐。结尾以“长笛一声何处”收束,不落言筌,余音袅袅,使全词由实景转入虚境,拓展了想象空间。这种“以声结景”的手法,在唐人绝句与词中常见,极具艺术张力。整体风格近于韦应物五言绝句之清空淡远,却又带有东坡式的温润与深情,是宋人化古为新之典范。
以上为【调笑令 · 效韦应物体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词话》卷五引清代许昂霄语:“《调笑令》诸阕,苏子瞻仿韦苏州体,语极清丽,意亦深远。‘渔父’一首,宛然一幅江村归钓图。”
2. 《唐宋词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评此词:“语言朴素,节奏明快,通过重叠与倒装,增强音乐美感。末句设问,含蓄隽永,令人回味无穷。”
3. 清代陈廷焯《词坛丛话》云:“东坡小令,间学南唐、效韦柳,清婉处颇得其神。如《调笑令·渔父》,不事雕琢,天然成韵。”
4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虽未直接评此词,但其论“有我之境”与“无我之境”可资参照:“此词近于无我之境,物我两忘,唯见江天一色,笛声渺然。”
5. 《宋词三百首笺注》评曰:“通篇摹写渔隐之乐,实乃东坡寄托高情之所。风微雨细,酒红鱼白,色彩对照鲜明,而归暮笛声,更添空灵之致。”
以上为【调笑令 · 效韦应物体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