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天隐楼上题写新诗二百篇,三吴地区的处士数您最为贤德。
非伯夷非柳下惠是真隐士,忘却尘世忘却自身恐已成地仙。
散尽黄金仍旧殷勤好客,归来但见碧瓦楼台自然生烟。
灵犀美玉般才华无人识得,唯见草木郁郁葱葱空自惊艳。
以上为【题沈氏天隐楼】的翻译。
注释
三吴处士:指沈氏,古三吴地区(吴郡、吴兴、会稽)的隐士
非夷非惠:夷指伯夷(避世),惠指柳下惠(不避世),语出《汉书·叙传》
地仙:人间神仙,指无忧无虑的隐士
碧瓦生烟:化用李贺“画栏桂树悬秋香,三十六宫土花碧”意境
灵犀美璞:喻内在才华,灵犀指通灵犀角,美璞指未雕琢的玉石
以上为【题沈氏天隐楼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“天隐”为核心展开多重赞颂。首联以“二百篇”点明主人文学造诣,颔联用“非夷非惠”打破传统隐逸范式,揭示其超越古贤的独特境界。颈联“散尽黄金”与“碧瓦生烟”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对照,尾联借“灵犀美璞”之喻,在赞叹中暗含对人才埋没的慨叹。全诗在颂扬隐逸的同时,暗藏苏轼对“大隐于市”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。
以上为【题沈氏天隐楼】的评析。
赏析
苏轼在诗中构建了三重隐逸维度:通过“非夷非惠”否定传统隐逸的极端性,借“忘世忘身”展现超然物外的精神高度,用“散尽黄金”彰显隐士的社会参与。尾联“蔚蔚空惊草木妍”以自然意象作结,既暗合“天隐”主题,又以草木的蓬勃生机对应前文“碧瓦生烟”,形成完整的意象循环。诗中“恐”字微妙传达出对隐逸纯粹性的审视,体现了苏轼圆融通达的处世智慧。
以上为【题沈氏天隐楼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代纪昀《评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‘非夷非惠’四字道尽东方曼倩、陶元亮以下真隐士心髓。”
近代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‘碧瓦生烟’句从李义山‘蓝田日暖’化出,而气象更为超逸。”
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《宋诗概说》:“此诗可见东坡中期思想,在仕隐之间找到‘天隐’这一平衡点,较白居易‘中隐’更显空灵。”
以上为【题沈氏天隐楼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