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醉眼朦胧中,眼中所见已是斑斓多彩,仿佛上天降下曼陀罗花,辉光照耀着玉盘。净土院中有一朵淡黄色的牡丹,轻盈地微微拂动,姿态奇绝,令人惊艳,自此之后,那深红的鞓红、艳丽的魏紫都无需再看了。
以上为【游太平寺净土院,观牡丹中有淡黄一朵,特奇,为作小诗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太平寺净土院:宋代寺庙中的禅院,可能位于今湖北黄州一带,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常游此类寺院。
2. 眼缬(xié):指醉眼昏花时眼前出现的斑驳光影,亦称“醉眼生花”。
3. 斑斓:色彩错杂绚丽的样子。
4. 天雨曼陀:佛教典故,谓天界降下曼陀罗花,象征祥瑞与清净。雨,作动词,降下。曼陀罗,梵语maṇḍāra,传说中的天上之花。
5. 玉盘:比喻盛开的牡丹花,亦可指月光映照下的花影,或借指佛前供器,增添神圣感。
6. 淡黄:指一种稀有的浅黄色牡丹品种,不同于常见的红紫色系。
7. 微拂掠:形容花枝轻摇、花瓣微动的姿态,显得柔美灵动。
8. 鞓红:唐代以来著名的红色牡丹品种,因花形似官 belt(鞓带)而得名,极为名贵。
9. 魏紫:出自五代魏仁溥家的紫色牡丹名品,与“姚黄”并称,为宋代最负盛名的牡丹之一。
10. 不须看:意为不必再看,极言淡黄牡丹之美已超越其他名品,具有压倒性审美优势。
以上为【游太平寺净土院,观牡丹中有淡黄一朵,特奇,为作小诗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游太平寺净土院时所作,描绘了他在微醺状态下观赏牡丹的独特感受。全诗以“醉”字起笔,既写实又寓情,将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。诗人通过夸张和对比手法,突出一朵淡黄牡丹的稀有与风韵,认为其美足以超越当时最为名贵的“鞓红”“魏紫”等品种,表达了对清雅之美的偏爱与审美上的高格调。诗中融入佛家意象(如“天雨曼陀”),暗合寺院环境,增添了空灵超逸的意境。
以上为【游太平寺净土院,观牡丹中有淡黄一朵,特奇,为作小诗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小诗虽仅四句,却层次丰富,意境深远。首句“醉中眼缬自斓斑”从主观感受切入,不直言花色绚烂,而写醉眼看花时的迷离幻象,使视觉体验更具诗意张力。次句“天雨曼陀照玉盘”巧妙引入佛教意象,“天雨曼陀”出自佛经,形容天界祥瑞之兆,既切合寺院环境,又赋予牡丹以超凡脱俗的气质;“玉盘”则将花朵比作晶莹剔透的宝器,或承露之盘,形象华美而洁净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聚焦于一朵“淡黄”牡丹,用“微拂掠”三字写出其轻盈动态之美,不张扬而自有风致。结句“鞓红、魏紫不须看”看似夸张,实则是诗人审美理想的表达——在众芳争艳之中,他独赏这份清淡雅致,体现出苏轼崇尚自然、不趋流俗的文人品格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象空灵,融佛理、酒意、花容于一体,堪称咏物诗中的神来之笔。
以上为【游太平寺净土院,观牡丹中有淡黄一朵,特奇,为作小诗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以醉眼写花,恍惚中有真趣,非俗笔所能到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卷二十评此诗:“起二句奇幻,三四句收得洒落。盖东坡胸中本有佛理,故触物皆成妙谛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‘天雨曼陀照玉盘’,七字摄尽花神,而归重于淡黄一朵,反衬有力。末语斩截,见坡公眼界高出时人。”
4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补订本:“东坡此绝,取境近禅,以醉眼模糊始,以名花夺目终,而归于‘不须看’三字,大有‘见山不是山’之意。”
以上为【游太平寺净土院,观牡丹中有淡黄一朵,特奇,为作小诗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