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因为喜爱鹅溪出产的洁白丝绢光泽细腻,我用尽笔力挥洒,连鸡距般的硬毫笔都已磨秃。
世上哪里真有高达千寻的竹子呢?不过是月落庭院、空影横斜时,那竹影显得格外修长罢了。
以上为【文与可有诗见寄云:待将一段鹅溪绢,扫取寒梢万尺长。次韵答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文与可:北宋画家文同,字与可,善画墨竹,苏轼表兄,创“湖州竹派”。
2. 鹅溪绢:产于四川盐亭县鹅溪之地的优质丝绢,素以洁白细密著称,为书画良材。
3. 白茧光:指鹅溪绢由优质蚕茧制成,色泽洁白,光泽柔和。
4. 扫残:形容作画用力挥洒,笔势迅疾。“扫”为画竹常用笔法。
5. 鸡距:古代一种短而硬的毛笔,形似鸡爪后突之距,宜于劲挺线条,多用于书法或画竹。
6. 紫毫芒:指用紫色兔毫制成的硬毫笔,锋利有力,亦为名笔。
7. 千寻:古代八尺为一寻,千寻极言其高,非实指。
8. 月落庭空影许长:月光西沉,庭院寂静,竹影因角度拉长而显得深远。许长:如此之长。
9. 次韵:依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押韵作诗,为唱和诗常见形式。
10. 寒梢:指冬日竹枝,清瘦挺拔,有寒士之风,亦暗喻文人风骨。
以上为【文与可有诗见寄云:待将一段鹅溪绢,扫取寒梢万尺长。次韵答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回应友人文与可赠诗之作。文与可原诗以夸张手法赞美画竹技艺,“万尺长”极言其气势。苏轼则以诙谐机智的语气回应,既肯定了艺术创作中想象与夸张的自由,又巧妙指出现实与艺术之间的差异。诗中通过“扫残鸡距紫毫芒”展现作画之专注与用力,而“世间那有千寻竹”一句则从理性角度调侃夸张之辞,末句回归意境之美,说明纵然现实中无万尺之竹,但在月光清影之中,却自有悠长意趣。全诗语言简练,理趣盎然,体现了苏轼诗“以理入诗”而又不失风致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文与可有诗见寄云:待将一段鹅溪绢,扫取寒梢万尺长。次韵答之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题为和文与可之作,起句即呼应“鹅溪绢”之典,但将焦点转向书写绘画本身。“为爱鹅溪白茧光”,不仅赞绢之精美,更暗示对艺术媒介的珍视;“扫残鸡距紫毫芒”则生动描绘出挥毫泼墨之状,笔锋几至磨秃,足见用心之深。前两句写实,后两句转入哲思与调侃。第三句“世间那有千寻竹”陡然发问,打破前人夸张修辞的幻象,直指艺术虚构的本质;然而末句“月落庭空影许长”又以诗意收束,承认在特定情境下——如月华洒地、万籁俱寂之时——竹影确实可延展至无穷,艺术之“真”不必拘于物理尺度。这种在理性与审美之间游走的智慧,正是苏轼诗的一大特色。全诗结构紧凑,由物及人,由技进道,寓庄于谐,耐人寻味。
以上为【文与可有诗见寄云:待将一段鹅溪绢,扫取寒梢万尺长。次韵答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十六:“此诗妙在不说破而意自明。文与可画竹,欲取万尺之势,东坡乃以‘月落影长’解之,不惟不相难,且益增其趣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语带讥谐而不失敦厚,理趣盎然,所谓‘戏而不谑’者也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引吕本中语:“东坡和文与可竹诗,看似轻谑,实含敬意。盖知其志在笔外,故以影长答万尺,最得唱和之体。”
4. 清代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前二句写实,后二句翻空,然翻得自然,不觉其巧。‘月落庭空’四字,清绝如画。”
以上为【文与可有诗见寄云:待将一段鹅溪绢,扫取寒梢万尺长。次韵答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