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,马行溪边,放下缰绳缓缓走着,听那潺潺溪水声。
那朝廷上的党争,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,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。
下够了的细雨,带给茶农喜悦,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。
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?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。
版本二:
我此行身世飘零,心境悠然,在溪边放下马缰,静听潺潺溪水声。
如同无用的散材畏惧被砍伐,疲惫的马儿也渴望听到收兵的锣声。
细雨充沛之时,正是茶农欣喜的时节;在群山深处,地方官吏清廉自守。
人世间岔路何其多,我且试着向田野中耕作的农夫打听前路该往何方。
以上为【新城道中二首(其二)】的翻译。
注释
委:舍弃,这里是放下之意。
辔(pèi):缰绳。
散材: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。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、不为世用之人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匠石之齐,至于曲辕,见栎社树……曰:‘已矣,勿言之矣!散木也,以为舟则沉,以为棺椁则速腐,以为器则速毁,以为门户则液樠,以为柱则蠹。是不材之木也,无所可用,故能若是之寿。’”
卷旆(pèi)钲:收兵的号令。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,泛指旌旗。
耦耕:二人并耕,这里指耕地之人。
1. 新城:宋代杭州属县,今浙江富阳新登镇。
2. 委辔:放下马缰绳,意为停马驻足。
3. 溪声:指山间溪水流动的声音。
4. 散材:无用之材,典出《庄子·人间世》,比喻因无用而得以保全的人或物。
5. 搜林斧:指砍伐树木的斧头,喻指官场中的排挤与打击。
6. 疲马:疲惫的马,象征作者长期奔波于仕途的辛劳。
7. 卷旆钲(zhēng):收兵时卷起旗帜、敲打钲鼓,表示休战或撤退。钲,古代军中乐器,形似钟。
8. 足时:充足之时,指雨水充沛。
9. 长官清:地方官员清廉。
10. 耦耕:两人并耕,代指农夫,亦象征隐居务农的生活方式。
以上为【新城道中二首(其二)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两首七律组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,对秀丽明媚的春光,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。这是第二首,着重抒情,情中有景,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。
《新城道中二首(其二)》是苏轼在赴任途中所作,表现了诗人面对仕途奔波与人生选择时的复杂心境。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,又有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。前两联借“散材”“疲马”自喻,流露出对官场倾轧的忧虑和身心俱疲的感慨;后两联转向田园生活与民生关怀,体现其心系百姓、向往清净的情怀。尾联以问耕夫作结,含蓄表达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与对仕途迷途的迷茫,余韵悠长。
以上为【新城道中二首(其二)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。首联写景抒情,以“溪边委辔听溪声”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,展现诗人暂离尘嚣、亲近自然的片刻安宁。颔联运用比兴手法,以“散材畏斧”“疲马思钲”双关自身处境,既表达对官场风险的警惕,又流露对休憩安宁的渴望,情感深沉而克制。颈联转写民生与政治理想,“细雨足时茶户喜”写出对农事的关切,“乱山深处长官清”则寄托清正廉明的政治期待,体现了苏轼仁民爱物的情怀。尾联化用《论语·微子》中“长沮、桀溺耦而耕”的典故,以“试向桑田问耦耕”收束,将仕隐之思推向高潮,既含迷茫,亦有超脱之意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
以上为【新城道中二首(其二)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东坡诗气象宏阔,而此篇独得幽澹之致,盖其心有所寄,不专在景也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七:“通体清旷,五六句尤见关心民瘼,非徒写山林之趣者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‘散材’‘疲马’一联,的是宦途辛苦人语,非泛设也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此诗以自然之景写内心之感,‘试向桑田问耦耕’,隐约透露出对仕隐歧路的彷徨,耐人寻味。”
以上为【新城道中二首(其二)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