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野鹰飞来,自万山深处俯冲而下。
荒山之中无食可觅,鹰因饥饿而痛苦,人们却将彩丝系在它身上驯养。
北边的原野上有一只年老色白的兔子,年复一年地养育幼兔,在秋天以豆类为食。
我想击打这只兔子却无法得手,岁月流逝,兔子已老,而鹰的力量也已衰弱。
野鹰啊,你飞来了!城东有一座高耸的台阁。
台中的公子身穿皮袖衣袍,向东遥望万里江山,心怀悠远。
心多么悠远啊,那野鹰如今又在何方?
可叹你这位公子,归来也不必辛劳;若连鹰都能随意呼来,那也不过是庸常之辈罢了。
当天气阴沉、月黑风高之夜,狐狸便在荒野中凄厉嗥叫。
以上为【襄阳古乐府三首野鹰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襄阳古乐府:苏轼任襄阳知府期间所作组诗,模仿汉魏乐府风格,描写地方风土与历史传说。
2. 野鹰来,万山下:形容猛禽自群山中疾飞而下,气势雄健,亦暗喻英雄出世。
3. 系彩丝:指将野鹰捕获后驯养,用彩丝系缚,象征人才被束缚或利用。
4. 北原有兔老且白:典出《战国策》“狡兔三窟”,此处以老白兔象征隐逸或守成之徒,亦可能影射保守势力。
5. 秋食菽:秋季以豆类为食,写其安于现状,不思进取。
6. 我欲击之不可得:想打击兔子却无法实现,或指改革受阻,政敌难除。
7. 年深兔老鹰力弱:时间久远,对手虽老,但己方力量亦衰退,暗喻斗争长期化导致双输。
8. 城东有台高崔巍:指襄阳岘山或习家池一带的高台,古人常登临怀古。
9. 台中公子著皮袖:公子指贵族子弟,“皮袖”为狩猎装束,暗示其好游猎而无大志。
10. 天阴月黑狐夜嗥:环境昏暗之时,奸邪之徒(狐)乘机作乱,喻小人得志,世道混乱。
以上为【襄阳古乐府三首野鹰来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仿古乐府所作《襄阳古乐府三首》之一,题为《野鹰来》,借襄阳地方风物与传说,寓托深意。全诗以“野鹰”为核心意象,穿插“老兔”“公子”“狐嗥”等形象,构成一幅带有象征意味的画面。表面写鹰兔相争、公子观猎,实则抒发对时局、人才命运及世道变迁的感慨。诗中流露出英雄迟暮、壮志难酬的悲凉,以及对平庸当道、宵小猖獗的讽刺。语言古朴苍劲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在复古形式中注入现实关怀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襄阳古乐府三首野鹰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采用乐府旧题,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。开篇“野鹰来,万山下”以突兀之势营造出苍茫气象,赋予野鹰以英雄般的出场。然而紧接着“荒山无食鹰苦饥”笔锋一转,揭示其困顿之境,再写“系彩丝”,则暗示自由之鹰终被驯服,暗喻英才遭拘束。诗中“老兔”与“弱鹰”的对照,既是自然生态的描写,更是政治生态的隐喻——旧势力虽衰而不倒,新兴力量却因种种限制难以施展。
“台中公子”一段转入人事,公子衣饰华贵、登高远望,看似志向高远,实则“心悠哉”三字透露出空泛与虚浮。结尾“使鹰可呼亦凡曹”一句尤为警策:若连猛鹰都能随意驱使,那此人也不过是庸才而已。真正的英雄应如野性之鹰,不可驯、不可控。末句“天阴月黑狐夜嗥”以环境恶化衬人心险恶,预示正道不彰、奸佞横行的危局。
全诗结构跌宕,意象跳跃,融合神话、现实与哲思,展现出苏轼在复古形式中寄寓忧患意识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襄阳古乐府三首野鹰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襄阳诸乐府,皆拟古而寓意深远,此篇尤见东坡胸中块垒。”
2. 纪昀《苏诗汇评》引评:“‘鹰力弱’‘兔老’二语,写尽英雄迟暮,非独咏物也。”
3. 清·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此诗托兴深远,‘公子’‘鹰’‘狐’各有所指,盖伤时之作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言:“东坡乐府多借楚音写中原之痛,此篇以襄阳事而寓新政废兴之叹。”
5. 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按:“诗中‘鹰’象征改革者,‘兔’为守旧派,‘狐’则指投机小人,三层意象构成政治寓言。”
以上为【襄阳古乐府三首野鹰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