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再邀明月,约定来年共话,记取那独自吟咏的孟浩然般的情怀。
此次踏上仕途宦游,如同寄居于驿站旅舍一般漂泊不定,那惊飞于枝头的鹊鸟,何时才能安心栖息呢?
以上为【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鲁人:指山东一带的人,此处指孔周翰,籍贯鲁地(今山东曲阜一带)。
2. 孔周翰:北宋文人,生平事迹不详,与苏轼有诗文往来。
3. 更邀明月说明年:化用李白“举杯邀明月”诗意,表达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友情的珍视。
4. 记取孤吟孟浩然:孟浩然,唐代山水田园诗人,以清高隐逸著称。“孤吟”形容其独吟山水、不趋权贵的姿态,苏轼借此自比。
5. 此去宦游如传舍:“宦游”,指为官在外奔走;“传舍”,古代驿站供官员休息的房舍,此处比喻官场生活漂泊无定、短暂如寄。
6. 拣枝惊鹊:典出曹操《短歌行》“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。绕树三匝,何枝可依?”喻指士人在乱世或仕途中无所依托、心神不安的状态。
7. 几时眠:何时才能安睡,表达对安定生活的渴望。
以上为【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与鲁人孔周翰唱和之作,题为“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,并引”,今仅存其一。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仕途奔波的厌倦与对精神自由的向往。通过“更邀明月说明年”展现对友情与诗意生活的期待,而“记取孤吟孟浩然”则借孟浩然清高隐逸的形象自况,表达对超脱尘俗的追慕。后两句以“传舍”比喻官场生涯的短暂与无根,又以“拣枝惊鹊”生动刻画出内心不安、辗转难安的精神状态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象深远,情感真挚,在平淡中见深沉,体现了苏轼在宦海浮沉中的复杂心境。
以上为【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为唱和之作,却蕴含深厚的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。首句“更邀明月说明年”意境开阔,既有对友人的深情邀约,也暗含对理想生活的精神寄托。明月象征高洁与永恒,与“说明年”结合,表现出诗人超越现实困顿的豁达情怀。次句“记取孤吟孟浩然”巧妙引入历史人物,以孟浩然的隐逸风骨映照自身志趣,透露出对官场束缚的疏离感。后两句笔锋转入现实,“宦游如传舍”以极简之语道尽仕途漂泊的本质,而“拣枝惊鹊”的意象尤为精妙,既呼应前人诗句,又精准传达出诗人屡遭贬谪、居无定所的心理焦虑。全诗由情入景,由景生情,结构紧凑,虚实相生,语言质朴而意味隽永,充分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诗意与哲思的艺术境界。
以上为【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录此诗,评曰:“语淡而意远,托兴深微,盖东坡羁旅中寄慨之作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诗纪事》卷五引翁方纲语:“‘拣枝惊鹊’一句,摄尽迁客孤臣之状,非身历者不能道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评:“东坡和作,不袭原韵而神味愈出。‘传舍’‘惊鹊’二语,写尽宦游零落之情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未选此诗,但在论述苏轼晚期诗风时提及:“其唱和之作,常于应酬中见真性情,如‘拣枝惊鹊几时眠’,即属此类。”
5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卷二十载元祐七年事,谓此诗作于苏轼知颍州时,与孔周翰唱和,时值政局变动,故诗中多有身世飘零之叹。
以上为【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