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不栽种娇艳的桃花与青翠的杨柳,
因为太守您更关心的是农事耕桑。
春日田野经雨水滋润后如罗纨般柔润细腻,
夏日山垄间吹来的风中飘荡着麦饼的清香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:唱和,指依照他人诗作的韵脚或主题创作诗歌。
2. 文与可:即文同(1018–1079),字与可,北宋著名画家、诗人,苏轼表兄,以画竹著称。
3. 洋川园池:文同曾任洋州(今陕西洋县)知州,在任时修建园池,并作《洋川园池三十首》。
4. 湖桥:园池中的一处景点名。
5. 夭桃:艳丽盛开的桃花,语出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常象征繁华美景。
6. 绿杨:青翠的杨柳,古代园林常见观赏植物。
7. 使君:汉代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,此处指文同。
8. 候农桑:关注农事与蚕桑生产,体现地方官勤政爱民之责。
9. 春畦:春天的田垄。畦,有界限划分的小块田地。
10. 罗纨腻:形容春雨过后土地湿润细腻,如同丝织品般柔滑。“罗纨”为精细的丝织物,“腻”指柔润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为纪念友人与可(文同)治理洋川园池而作,属于组诗《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》之一,题为“湖桥”。全诗通过描写田园风光与农事气息,表达了对文同务实为民、重农亲民政风的赞美。诗人摒弃传统园林诗中常见的桃柳美景,转而聚焦于雨后春田与夏风饼香,以质朴意象凸显农桑之乐,反映出儒家重本务农的思想情怀。语言清新自然,意境恬淡悠远,体现了苏轼在写景抒情中寄寓政治理想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立意新颖,避开了传统咏园诗偏重亭台楼阁、花木风景的套路,转而突出“农桑”这一主题,彰显了文同作为地方官注重民生的实际作风。首句“不种夭桃与绿杨”,以否定句式开篇,打破常规审美取向,强调摒弃浮华装饰,追求实用价值。次句点明原因——“使君应欲候农桑”,直接揭示文同关注农业生产的为政理念。后两句转入具体画面描写:春雨润田,泥土如丝缎般细腻;夏风吹过,田野飘来烘烤面饼的香气。这两句以感官体验强化诗意,“罗纨腻”写视觉与触觉之美,“饼饵香”则诉诸嗅觉,使农耕生活充满温情与生机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象朴素而富有韵味,将政治情怀融入自然景色之中,展现了苏轼“平淡中见深远”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》卷三十七:“东坡和与可《园池》诗,皆清婉可爱,此数十篇中多有寄托,非徒赋景而已。”
2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此首寓意深远,不尚雕饰,而自有一种敦厚气象,足见其称贤守之意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苏集中此类诗最能见其性情。不尚华藻,专写实感,此其所以高也。”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