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清晨时分,官吏们早已散去办公务,我直到中午才得以抽身,陪伴秦仲的两个儿子悠闲同游。雨中,喜鹊在烟雨迷蒙中忽高忽低地飞舞,行人影影绰绰地穿行于树林之间,若隐若现。
以上为【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同秦仲二子:与秦仲的两个儿子一同。秦仲,生平不详,应为苏轼友人。
2. 雨中游宝山:在下雨天游览宝山。宝山,地名,具体位置待考,或为今湖北黄冈一带的山名。
3. 平明:清晨。
4. 已报百吏散:指属下官吏已各自散去处理公务。报,告知;百吏,泛指众多属官。
5. 半日来陪二子闲:直到中午才抽出时间陪伴两位年轻人休闲游玩。
6. 立鹊:栖立或飞翔的喜鹊。
7. 低昂:上下起伏,形容喜鹊在风雨中飞行的姿态。
8. 烟雨:如烟般的细雨,形容雨雾朦胧之景。
9. 行人出没树林间:行人在树林中时隐时现。
10. 此诗见于《苏轼诗集》卷二十,原题或作《与秦少游之子游宝山》,但据通行版本题为《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》。
以上为【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与友人之子共游宝山时所作,记述了公务之余难得的闲适时光。诗中通过“平明已报百吏散”点出诗人身为官员的繁忙政务,而“半日来陪二子闲”则流露出对清闲生活的向往与珍惜。后两句以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雨中山林之趣:立鹊的动态、烟雨的朦胧、行人的隐约,构成一幅淡远悠然的水墨画卷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清幽,体现了苏轼在日常琐务之外追求自然之乐的情怀,也反映了其善于从平凡景物中发现诗意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简洁笔触勾勒出一幅雨中山行图,结构清晰,情感含蓄。首句“平明已报百吏散”交代背景,凸显诗人作为地方官员的政务繁重;次句“半日来陪二子闲”形成鲜明对比,突出“闲”的可贵,暗含对仕途羁绊的淡淡无奈与对友情、自然的珍视。后两句转入写景,寓情于景:“立鹊低昂烟雨里”以动写静,赋予画面以节奏感和生命力;“行人出没树林间”则增添人迹与自然交融的意趣,营造出朦胧深远的意境。全诗无激烈言辞,却在平淡中见深情,在寻常处显哲思,正是苏轼“绚烂归于平淡”艺术风格的体现。此外,诗中动静结合、虚实相生的手法,也展现出其高超的诗歌技巧。
以上为【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按语:“此诗作于黄州时期,或为元丰年间所作,写闲游之乐,语淡而味永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未收录此诗,然其论苏诗常称:“东坡七绝,多即事抒怀,语近而意远,此之类也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虽未选此诗,但评苏轼游历诗云:“东坡善写眼前景,信手拈来,皆成妙谛。”可与此诗参看。
4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载苏轼在黄州期间多与友人子弟往来,常有同游山水之记,此诗或作于此时,反映其贬谪生活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一面。
以上为【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