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乱云翻腾,仿佛要将庐山遮蔽,气势随狂风向南奔涌。
众峰间的云气彼此呼应,争相向前,如骏马竞驰般勇猛前行。
可惜那茂密的山间草木中,不时飘出紫翠色的山岚雾气。
大雁飞入云中,隐没了东岭的方向;龙形云气腾起,显现出西龛的轮廓。
眼前景象一时成为座上笑谈之资,千姿百态转眼化为口头议论的话题。
暴雨骤降,冲破了混沌压抑的地气;清风徐来,扫尽了浓重沉闷的雾霭。
天地豁然开朗,可归向何处?如此粗陋之景,又怎值得我去征服?
高耸挺拔的紫霄峰静静矗立,幽深静谧的白石庵安然隐现。
五老峰上松林积雪点点,双溪如从天而落汇入深潭。
虽说默祷神灵或有感应,但回想自己即将离去,仍觉对山灵有所愧惭。
以上为【过庐山下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龛(kān):佛龛,此处指山中凹陷如龛的地形,亦可代指寺庙所在之处。
2. 荟蔚:草木繁盛貌,亦指云气聚集之状。《诗经·曹风·候人》:“荟兮蔚兮,南山朝隮。”
3. 紫翠岚:紫色与青绿色交织的山间雾气,形容庐山云雾变幻之美。
4. 骥(jì):原字为“隮”,通“跻”,登高之意;此处“群隮”指群峰之上云气升腾如攀登争先。
5. 骖驔(cān diàn):形容马匹奔驰之状,比喻云势奔腾激烈。
6. 坱圠(yǎng yà):地气混浊不明之貌,亦指天地间浑沌未分的状态。
7. 清飙:清风,疾风。
8. 浑酣:浓厚醉人的雾气或气氛。
9. 紫霄峰:庐山著名高峰之一,传说为道教仙人居所,象征高远清净。
10. 白石庵:庐山古寺名,位于幽静山谷之中,“窈窈”形容深远幽寂。
以上为【过庐山下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苏轼贬谪途中经过庐山之时,借写庐山风云变幻之景,抒发内心复杂情感。全诗以雄奇笔法描绘自然奇观,气象万千,既有壮阔动荡,又有清幽静美。诗人由外景转入内省,在赞叹山水之胜的同时,流露出仕途失意、进退维谷的感慨。末句“顾有移文惭”尤见其矛盾心理:一面欲超然物外,一面又难舍政治理想,对自然怀有敬意却不得不离去,愧怍之情油然而生。整首诗融合写景、抒情与哲思,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。
以上为【过庐山下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是苏轼行经庐山时所作,虽题为“过庐山下”,实则并非单纯记游,而是借山川气象抒写人生境遇与精神追求。开篇即以“乱云欲霾山”营造出一种压抑动荡的氛围,象征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外界压力。“飘风南”暗示行程方向,也暗喻命运不可控之势。接着“群隮相应和,勇往争骖驔”运用拟人手法,使云气如骏马争驰,赋予自然以生命力,展现苏轼善于捕捉动态之美的艺术功力。
中间数联写景层次丰富:从“紫翠岚”的柔美,到“雁没”“龙腾”的奇幻,再到“暴雨破坱圠,清飙扫浑酣”的剧烈转变,构成一幅完整的庐山气象图卷。这种由阴郁至清明的过程,既是自然现象的描写,也是心灵涤荡的隐喻。随后笔锋一转,进入哲理沉思:“廓然归何处?”一句发问,直指精神归宿问题——天地虽开阔,却无一处可真正安顿灵魂。
结尾以“紫霄峰”“白石庵”等具体景物收束,既写出庐山清绝之境,又寄托超脱尘俗之想。最后“虽云默祷应,顾有移文惭”尤为深刻:诗人自知曾向山神默祷安宁,如今却不得不继续宦游奔波,背离初心,因而心生惭愧。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歉意,更是对自我理想失落的反思。全诗语言雄健而不失细腻,意境宏阔而兼具幽微,充分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敏锐感知与深邃思考的艺术特质。
以上为【过庐山下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东坡过庐山诸作,皆得山水之气,而此尤以风云变幻写胸中块垒,可谓情景交融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冯舒语:“起势如风雷骤至,中幅变幻如画,结处惭愧之意,自肺腑流出,非强为之者。”
3. 查慎行《苏诗补注》云:“‘暴雨破坱圠’二语,状景极工,且寓拨云见日之意,盖亦自况其胸中滞闷之解也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按:“此诗全从《楚辞》《庄子》得来,气象恢弘,而归于一惭字,见其不忘出处大义。”
5. 清代赵翼《瓯北诗话》称:“苏长于写景,尤善以动势写静山,如‘乱云欲霾山’‘龙腾见西龛’等句,皆有飞动之势。”
以上为【过庐山下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