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偏僻的街巷凄清冷落,春寒料峭气候尚未和暖,而您的家中庭院却已洋溢着浓浓的春意。我不辞辛劳,骑着瘦马冲破残雪前来,只为聆听美人吟唱那轻快的《踏莎行》曲。要驱散心中的愁恨,还得依靠美酒;至于岁月流逝、年华增长,又何必去埋怨羲和与嫦娥呢?美好的时光与欢乐的事情自古就难以兼得,如今我虽满头白发,身居闲职,也当放声高歌。在细雨蒙蒙的郊外园林,姑且种些蔬菜聊以自遣;门庭冷落的闲官之家,倒也清净得可以张网捕雀。连放三日朝假,君恩实在厚重,睡得香甜安适,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了。
以上为【次韵杨褒早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来和诗,是古代诗歌唱和的一种方式。
2. 杨褒:北宋官员,与苏轼有交往,生平不详。
3. 穷巷:偏僻冷清的小巷,象征处境孤寂。
4. 苦未和:指春寒未退,气候尚冷。
5. 不辞瘦马冲残雪:形容不畏艰难前来赴约,瘦马、残雪点出早春严寒。
6. 佳人唱《踏莎》:《踏莎行》本为词牌名,此处泛指轻快悦耳的歌曲。
7. 曲蘖(qū niè):酿酒用的酒曲,代指酒。
8. 羲娥:羲和与嫦娥,分别掌管太阳与月亮,此处代指时间的流逝。
9. 白发青衫:白发指年老,青衫为宋代低级文官的服饰,表明作者官职卑微。
10. 冷官门户可张罗:典出《史记·汲黯传》“门户可设雀罗”,形容门庭冷落,无人往来。
以上为【次韵杨褒早春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杨褒之作,作于其仕途困顿、谪居期间。全诗以早春为背景,通过对比“穷巷”的凄凉与“君家”的春多,表达了诗人对温暖人情与生活雅趣的向往。诗中既有对现实困顿的感慨,又有借酒消愁、随遇而安的豁达襟怀。尾联写放朝酣睡之乐,更显超然物外之态。整体情感层次丰富,由外景入内心,由忧愁转旷达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乐观精神与人生智慧。
以上为【次韵杨褒早春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结构严谨,情感跌宕起伏。首联以“穷巷”与“君家庭院”对比,突出环境差异,也暗喻人际温情之可贵。颔联写冒雪赴会,细节生动,体现诗人对友情与雅集的珍视。颈联转入内心抒怀,以“破恨须酒”“增年不怨”表达超脱之意,化悲苦为旷达。尾联前四句进一步铺陈闲适生活:种菜、冷官、放朝、酣睡,层层递进,写出在困顿中寻得自在的乐趣。语言质朴自然,意境由寒转暖,情绪由抑转扬,充分展现了苏轼“以乐写忧、寓理于情”的艺术风格。尤其“睡美不知身在何”一句,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深切的人生体悟——唯有心无挂碍,方能酣然入梦,正是其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思想的诗意呈现。
以上为【次韵杨褒早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语淡而味永,情真而意长,非刻意求工者所能及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通篇皆从‘春’字生情,而以‘乐事难并’作骨,故不落轻佻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‘破恨’‘增年’二语,说得洒脱,正是不得意人强自宽解处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‘白发青衫我亦歌’,豪语中带酸楚,最耐咀嚼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末句‘睡美不知身在何’,极写安闲之乐,实含无限身世之感,语似轻松而意极沉痛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杨褒早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