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不因冰雪环绕池塘而避讳观赏,谁像诗人这般巧妙地耐受严寒?
请记住王羲之洗砚的地方,那碧绿如琉璃的水面下,仿佛盘绕着黑色的蛟龙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:唱和,应和他人原诗之作。
2. 文与可:即文同(1018–1079),字与可,北宋画家、诗人,苏轼表兄,以画竹著称。
3. 洋川园池:文同曾任兴元府知府,治所在洋州(今陕西洋县),其宅中有园林池沼,名胜多处。
4. 湖桥:园中一处景点,跨湖之桥。
5. 不嫌冰雪绕池看:意谓虽值寒冬,冰雪覆池,仍不避寒前往观赏。
6. 谁似诗人巧耐寒:反问语气,强调诗人独具欣赏寒景之雅趣与耐寒之能。
7. 羲之洗砚处: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之处,传说其常于池中洗砚,致池水变黑。
8. 记取:记住,铭记。
9. 碧琉璃:比喻湖水清澈明净,如碧绿的琉璃。
10. 黑蛟蟠:形容水中倒影或潜流如黑色蛟龙盘绕,既写视觉印象,亦含神话色彩,暗喻笔墨之力深藏不露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为纪念友人与可(文同)所居洋川园池中的“湖桥”一景而作,属组诗《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》之一。全诗借景抒怀,既写冬日湖桥清冷幽绝之境,又通过典故寄寓高洁志趣。前两句以“不嫌冰雪”凸显诗人超然物外、不畏严寒的精神气质,反衬世人畏寒避冷,唯有诗人能“巧耐寒”,体现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人格风骨。后两句用王羲之洗砚池典故,将实景与历史人文结合,赋予池水以文化意蕴,“碧琉璃”状水色澄澈,“黑蛟蟠”则想象奇崛,暗喻笔墨精神如龙潜渊,蓄势待发。整体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融自然景观、历史典故与个人情志于一体,体现了苏轼诗“清雄隽永”的风格特点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虽短,却层次分明,意蕴丰富。首句“不嫌冰雪绕池看”直写冬景,点出时节与环境之清寒,但“不嫌”二字立显诗人胸襟豁达,不避苦寒,反以为美。次句“谁似诗人巧耐寒”以设问方式自许,突出诗人特有的审美敏感与精神韧性。“巧耐寒”三字尤为精妙,“巧”非仅指技巧,更指心境之从容与艺术感知之敏锐。后两句转入用典与想象,由实入虚。王羲之洗砚池本为书法文化象征,此处被移用于文同园池,既赞其地文脉悠长,又暗喻文同书画造诣堪比右军。末句“碧琉璃下黑蛟蟠”极具画面感:上句写水之清,下句写影之幽,一明一暗,相映成趣。“黑蛟”之喻,既可解为水中墨色倒影,亦可视为艺术精神的象征——如龙潜深渊,静默而有磅礴之力。全诗在冷峻中见生机,在静谧中藏动感,体现了苏轼对自然与人文双重意境的深刻把握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清峭有味,写景寓情,不着痕迹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卷十二:“洗砚用事切题,黑蛟蟠语奇而有据,非俗手所能构想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‘巧耐寒’三字新警,写出诗人特立独行之致。结语瑰丽,有画意,亦有书意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和文同园池诸诗,多借景抒怀,此首以寒景衬高情,用典贴切而不滞,‘碧琉璃’‘黑蛟蟠’对仗工而意境超旷。”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