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与你一同离开朝廷,十年来各自流落于天涯一隅。
命运多舛偏逢荒年恶岁,谋事不顺只好栖身于枯梧之间。
我依然敬重贤士,有如刘表好士之风;在困顿时更忆起穷交灌夫的真情。
虽未持节出使,不事炫耀,却仍欣喜能与贤者亲近交谈。
你的诗清雅如金丝相合,高楼上共赏雪月交辉的美景。
吟咏之间展现新颖意境,指点描绘仿佛重现前人高妙格局。
你自作洋洋千言之赋,又新绘《六幅图》般精妙画作。
众人传看无不惊叹耸动,纷纷劝你寄书相召。
莫让屈原般的骚人抱憾,东游时竟未能到达吴地。
以上为【次韵和刘贡父登黄楼见寄并寄子由二首其二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刘贡父:即刘攽,北宋史学家、文学家,与苏轼友善,曾参与修撰《资治通鉴》。
2. 黄楼:位于徐州,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建,用于镇水患,后成为文人雅集之地。
3. 与子皆去国:指苏轼与刘攽均被贬出京城,远离政治中心。
4. 十年天一隅:二人分别多年,各处一方,形容漂泊之久。
5. 数奇:命运不济,《史记·李广传》:“李广数奇,终不得封侯。”
6. 计拙集枯梧:比喻仕途失意,无所依托。典出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夫鹓鶵发于南海,而飞于北海,非梧桐不止,非练实不食。”此处反用,以“枯梧”喻困顿之境。
7. 好士馀刘表:称赞刘攽仍有汉末刘表礼贤下士之风。
8. 穷交忆灌夫:以西汉灌夫贫贱不改交情之事,比喻自己与刘攽的深厚友谊。
9. 不矜持汉节:谓自己并未居高临下或炫耀身份。汉节,汉代使臣所持符节,象征尊荣。
10. 揽桓须:典出《世说新语》,桓温与孟嘉饮酒,孟嘉落帽而不觉,桓温令人勿言,后称美事。此处“揽桓须”或指亲近贤士,共享雅趣,亦有版本作“揽胜须”,待考,然多解为亲近名士之意。
以上为【次韵和刘贡父登黄楼见寄并寄子由二首其二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答和刘贡父登黄楼寄诗,并兼寄弟苏辙(子由)之作,属唱和诗中的佳构。全诗情感真挚,既抒发了与友人同遭贬谪的感慨,又高度赞赏刘贡父的才学与品格,同时暗含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超脱。诗中用典密集而自然,将个人命运、友情、文学创作融为一体,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旷达与审美追求的精神境界。末句“莫使骚人怨,东游不到吴”,语意双关,既劝友人勿因未至吴地而遗憾,也暗寓人生际遇不必强求圆满,颇具哲理意味。
以上为【次韵和刘贡父登黄楼见寄并寄子由二首其二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开篇即以“与子皆去国”奠定悲慨基调,道出诗人与友人共同的政治失意。继而以“数奇”“计拙”自嘲,揭示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困顿,但笔锋一转,称颂刘贡父“好士”“穷交”,彰显其人格光辉。中间四联集中赞美刘氏文才:诗如“金丝合”,境若“雪月俱”,既有清丽之句,又有宏篇巨制(“千言赋”“六幅图”),且能“出新意”“想前模”,体现其继承与创新并重的艺术造诣。“传看一座耸”生动写出其作品令人惊叹之效,“劝著尺书呼”则表现众人对其召唤的热切。结尾以“骚人怨”作比,巧妙劝勉,语浅意深,既宽慰友人,亦表达自己豁达胸怀。全诗用典贴切,对仗工稳,音韵和谐,是苏轼七律中融情、理、艺于一体的代表作之一。
以上为【次韵和刘贡父登黄楼见寄并寄子由二首其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此诗典重而情深,次韵而不限于韵,气格自高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冯舒语:“‘清句金丝合,高楼雪月俱’,写景写情,两得之。”
3. 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卷中:“‘自写千言赋,新裁六幅图’,极赞其才,而不露谀词,得赠答之体。”
4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评:“苏子瞻次韵诗多浑成自然,不似他人牵强凑泊,此尤见其胸次洒落。”
5. 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结句寓意深远,不独为刘贡父言,亦自寓其放浪山水、不滞形迹之怀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和刘贡父登黄楼见寄并寄子由二首其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