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青蛙在长满青草的水边停泊处鸣叫,蝉在垂柳依依的浦口喧噪。我的行程本是偶然而至,恰逢刚刚雨过天晴之时。
以上为【出都来陈,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,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,聊为和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出都来陈:指苏轼从京城(汴京,今开封)出发,前往陈州(今河南淮阳)。
2. 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:指苏轼乘船途中,见船上原有他人题写的八首小诗。
3. 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:不知是何人所作,但其诗意触动了自己的心境。
4. 聊为和之:姑且为之唱和,作诗回应。
5. 青草泊:长满青草的水边停船之处。
6. 垂杨浦:种植垂柳的水滨地带。“浦”指水边或河流交汇处。
7. 吾行亦偶然:我的出行本无预定目的,纯属偶然。
8. 及此新过雨:“及”意为正值、赶上;“新过雨”指刚刚下完雨,天气初晴。
9. 苏轼:北宋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人。
10. 宋 ● 诗:标明时代为宋代,体裁为诗。
以上为【出都来陈,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,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,聊为和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路过陈地时所作,题于船上小诗的唱和之作。原诗作者不详,但其诗意触动了苏轼内心,遂作和诗以抒怀。全诗语言简淡自然,借景抒情,通过“蛙鸣”“蝉噪”等夏日常见之声,勾勒出一幅清新湿润的雨后江畔图景。诗人以“吾行亦偶然”道出旅途的随缘自适,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、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。诗中不见激烈情绪,却蕴含深沉的生命感悟,体现了苏轼在漂泊生涯中逐渐形成的旷达襟怀。
以上为【出都来陈,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,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,聊为和之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虽短,却意境悠远。前两句“蛙鸣青草泊,蝉噪垂杨浦”,以对仗工整的笔法描绘夏日雨后的典型景象:蛙声阵阵,出自青草丛生的岸边;蝉鸣喧喧,来自垂柳拂水的浦口。视听结合,动静相宜,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江行图。这两句看似写景,实则暗含诗人内心的波动——外界的喧闹反衬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。
后两句“吾行亦偶然,及此新过雨”,笔锋一转,由景入情。“偶然”二字极富哲理意味,既写出旅途的随意性,也暗合佛老思想中的“随缘”观念。苏轼一生宦海浮沉,屡遭贬谪,常在旅途中感悟人生无常。此处“偶然”并非消极,而是顺应天时、不执不滞的智慧体现。“新过雨”不仅是自然气候的描写,更象征着心灵的涤荡与更新——雨后空气清新,人心亦如被洗涤,豁然开朗。
全诗语言朴素,不事雕琢,却意蕴深厚。它没有直接抒发政治失意或人生感慨,而是通过细腻的自然观察和轻描淡写的自我陈述,传达出一种从容淡定的生命态度。这种“于无声处听惊雷”的艺术手法,正是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而深远的体现。
以上为【出都来陈,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,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,聊为和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卷二十三收录此诗,编者按语称:“此诗见于舟中题壁和作,语极清淡,而意寄遥深,盖公于行役之际,触物兴怀,不假雕饰,自然成文。”
2. 清代纪昀评苏轼此期诗作云:“随意落笔,自然高妙,所谓‘绚烂之极归于平淡’者,此类是也。”(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)
3. 近人林语堂在《苏东坡传》中指出:“苏轼能在最平凡的景物中发现诗意,在最寻常的旅途中体悟哲理,此诗即是一例。蛙鸣蝉噪,本为扰人之声,东坡却将其纳入静观之境,足见其心之定。”
4. 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曰:“此诗以简驭繁,以景写心,‘偶然’二字乃全篇眼目,体现其顺乎自然、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。”
以上为【出都来陈,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,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,聊为和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