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十二月岁辛丑,我初从政见鲁叟。
旧闻石鼓今见之,文字郁律蛟蛇走。
细观初以指画肚,欲读嗟如钳在口。
韩公好古生已迟,我今况又百年后。
强寻偏傍推点画,时得一二遗八九。
我车既攻马亦同,其鱼维鱮贯之柳。
古器纵横犹识鼎,众星错落仅名斗。
模糊半已隐瘢胝,诘曲犹能辨跟肘。
娟娟缺月隐云雾,濯濯嘉禾秀稂莠。
漂流百战偶然存,独立千载谁与友。
上追轩、颉相唯诺,下揖冰、斯同鷇㝅。
忆昔周宣歌《鸿雁》,当时籀史变蝌蚪。
厌乱人方思圣贤,中兴天为生耆耇。
东征徐虏阚虓虎,北伏犬戎随指嗾。
象胥杂沓贡狼鹿,方召联翩赐圭卣。
遂因鼓鼙思将帅,岂为考击烦蒙瞍。
何人作颂比《嵩高》,万古斯文齐岣嵝。
勋劳至大不矜伐,文、武未远犹忠厚。
欲寻年岁无甲乙,岂有名字记谁某。
登山刻石颂功烈,后者无继前无偶。
皆云皇帝巡四国,烹灭强暴救黔首。
《六经》既已委灰尘,此鼓亦当遭击剖。
传闻九鼎沦泗上,欲使万夫沉水取。
暴君纵欲穷人力,神物义不污秦垢。
是时石鼓何处避,无乃天工令鬼守。
兴亡百变物自闲,富贵一朝名不朽。
细思物理坐叹息,人生安得如汝寿。
翻译
辛丑年冬十二月,我初任密州知州时前往拜见孔子故里。
早听说石鼓之名,今日终于亲眼得见,只见其上文字盘曲如蛟龙蛇行般生动有力。
仔细端详,只能用手指在肚前摹画字形;想要诵读,却像口中被钳制一般难以出声。
韩愈曾感叹自己好古已迟,而我如今又在他之后百年,更觉渺小。
勉强辨识偏旁笔画,偶得一二字义,其余八九皆已湮灭难寻。
依稀可读“我车既攻,我马既同”、“其鱼维鱮,贯之以柳”等句,仿佛看见古时狩猎图景。
古器虽残犹能辨鼎形,群字错落仅如星斗可名。
字迹模糊处似有疤痕遮掩,曲折笔画尚可分辨肢体关节般的结构。
如同娟秀的残月隐于云雾,又似丰茂的嘉禾生于杂草之间。
历经战乱漂流百年侥幸留存,千载以来独立无伴,谁是它的知己?
它上可与轩辕、仓颉点头应答,下可与李斯、程邈比肩而立。
回想当年周宣王时传唱《鸿雁》之诗,史籀创大篆改变蝌蚪文字体。
世人厌乱之时才思慕圣贤,中兴之世上天降生老成之臣。
东征徐戎如猛虎怒吼,北服犬戎如犬听使唤。
翻译官络绎进贡狼鹿,方叔、召虎联袂受赐玉器酒器。
于是由鼓声想起将帅之功,岂是为了敲击取乐而设盲人乐师?
是谁作颂堪比《诗经·嵩高》?此鼓之文可与夏禹岣嵝碑并列万古。
功业极大却不自夸,周文王、武王之风尚存忠厚遗意。
想追溯年代却无甲乙纪年,更无姓名可考何人所刻。
自周室衰微经历七国纷争,终使秦始皇兼并天下九州。
焚毁《诗》《书》,只诵法令;抛弃礼器,代以刑具。
当年是谁辅佐始皇帝?正是上蔡公子李斯牵着黄狗赴刑。
登泰山刻石记功,后无继承,前无匹敌。
都说皇帝巡游四方,诛暴安良拯救百姓。
六经早已化为尘土,这石鼓也几乎要遭击碎毁灭。
传闻九鼎沉入泗水,秦王欲命万人入水打捞。
暴君放纵欲望耗尽民力,神物自有道义不愿沾染秦朝污垢。
那时石鼓何处藏身?莫非是上天命鬼神暗中守护?
兴亡变幻百代更迭,万物自若安然不动;富贵不过一朝,名声却可永不磨灭。
细细思量事物之理,不禁长叹:人生在世,怎能如你这般长寿不朽?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一 · 石鼓歌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**凤翔八观**: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所作组诗,共八首,记当地古迹,此为其一。
2. **石鼓**:又称“陈仓石鼓”,唐代出土于今陕西宝鸡,十面鼓形石头,刻有大篆文字,内容记周宣王畋猎事,为中国现存最早石刻文字之一。
3. **鲁叟**:指孔子,因其为鲁国人,故称。此处代指孔子故里或儒家文化传统。
4. **郁律蛟蛇走**:形容文字笔势屈曲盘绕,如蛟龙游动。“郁律”原义为幽深貌,此处引申为盘曲之状。
5. **指画肚**:用手指在腹部比划字形,形容辨认艰难。杜甫《解闷》有“熟知二谢将能事,谨敕儿童勿浪传。不见高人王会稽,腹中曾有几多诗?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但“指画肚”典出《新唐书·李勉传》:“口诵心惟,指画于胸腹间。”
6. **韩公好古生已迟**:指韩愈《石鼓歌》中有“嗟余好古生苦晚,对此涕泪双滂沱”句,苏轼借此表达同样感慨。
7. **我车既攻……其鱼维鱮贯之柳**: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车攻》,描写周宣王狩猎场面,石鼓文内容与此相似,故苏轼引用以证其时代背景。
8. **轩、颉**:轩辕黄帝与仓颉,传说中文字创造者。
9. **冰、斯**:李斯(号“吕冰”?实为误传,或指李斯与秦代书法家程邈),此处泛指秦代书家。“鷇㝅”(kòu gòu):雏鸟初生待哺之态,比喻后学追随先贤。
10. **岣嵝**:岣嵝山,在衡山,相传夏禹在此得金简玉书,后人附会有“禹碑”,为神秘古文,常喻极古之文。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一 · 石鼓歌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借观石鼓抒发对历史变迁、文化传承与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。全诗以“见石鼓”为引,融考据、议论、抒情于一体,既展现石鼓文字之古奥奇崛,又追述周秦之际的文化剧变,尤其突出儒家经典与礼乐制度在暴政下的厄运。诗人通过对石鼓千年不毁的礼赞,表达了对中华文脉坚韧生命力的敬仰,同时反衬出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无力。诗中大量用典,气势恢宏,语言雄健,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诗、博辩纵横的艺术风格,亦可见其崇古而不泥古、重道轻权的思想倾向。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一 · 石鼓歌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苏轼早期代表作之一,属典型的咏物怀古诗,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,以“初从政见鲁叟”带出文化朝圣之意,奠定庄重基调。继而转入对石鼓本身的描写,从视觉形象到阅读困难,层层递进,凸显其古老神秘。中间大段铺陈历史兴亡,由周宣中兴写至秦火焚书,形成强烈对比,突显文明与暴政的冲突。诗中巧妙穿插《诗经》语句、历史人物与典故,增强文本厚度。尤为精彩的是将石鼓拟人化——“独立千载谁与友”“神物义不污秦垢”,赋予其道德品格与精神意志,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不灭象征。结尾回归哲思,“人生安得如汝寿”一句戛然而止,余韵悠长,令人顿生敬畏。全诗融合史识、文采与哲理,堪称宋代咏物诗典范。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一 · 石鼓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出入古今,驰骋上下,盖得杜之骨力而益以苏之浩瀚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七:“东坡此作,气魄雄伟,议论纵横,远绍退之,近启后来,实为石鼓题咏第一。”
3. 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:“起结俱高,中幅铺叙典故,如江河奔泻,不可羁勒。所谓‘以文为诗’者,此其范也。”
4. 沈德潜《清诗别裁集》虽未收苏诗,然其评同类题材云:“咏古须有寄托,东坡《石鼓歌》可谓寄托遥深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此诗借石鼓之存亡,写文化之断续,视界开阔,感慨深沉,足与韩愈原作争胜。”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一 · 石鼓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