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夏日田间湿润如脂膏,骤雨如白浪翻腾;北窗之下,幽居之人安卧如远古的羲轩圣君。
晨风转动,春笋节节生长,仿佛迎向晓光;夜露凝珠,滋润着秋禾的根须。
自古以来,白发的出现自有天道公允的规律;这才相信,道家修炼的丹经并非虚妄之言。
此身本是法身与报身的合一,并无二致;他年若能彻悟玄妙之境,形体与魂魄也将臻于精微绝妙的境界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子由:与弟弟苏辙唱和。子由,苏辙字。
2. 次韵:按照他人原诗的韵脚顺序和用韵作诗。
3. 夏畦流膏:夏季田地湿润肥沃,如油脂流动。畦,田园中划分的小块田地。
4. 白雨翻:形容暴雨如白色的雨点翻腾落下。
5. 北窗幽人:指隐居闲适之人,典出陶渊明“傲然卧北窗”。
6. 卧羲轩:安卧如上古帝王伏羲、轩辕,喻心境高远恬淡。
7. 风轮晓长:风动如轮,催动晨光,使春笋迅速生长。
8. 露珠夜上:夜露凝聚,反润秋禾之根,言自然滋养之功。
9. 丹经:道教炼丹修仙的经典,此处指养生延年的理论。
10. 法报本无二:佛教术语,“法身”为佛的真性,“报身”为修行所得之身,二者本为一体,此处借用佛理表达身心合一之境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与其弟苏辙(字子由)唱和之作,题中“次韵”表明依苏辙原诗之韵而作。“月中梳头”或为原诗主题,暗示对时光流逝、人生衰老的感怀。苏轼借夏景与自然意象,抒写超然物外的哲思,将身体变化与道家修养相结合,表达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。诗中融合儒道思想,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敬畏,也有对精神超越的追求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旷达心境的思想境界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】的评析。
赏析
全诗以自然景象开篇,描绘夏日骤雨润田、北窗高卧的闲适画面,营造出静谧超脱的意境。颔联“风轮晓长春笋节,露珠夜上秋禾根”对仗工整,意象生动,一写晨动,一写夜静,体现自然界昼夜不息的生机循环,也暗喻人体气血运行、生命成长的节律。颈联转入哲理思考,由“白发”这一衰老标志引出对天道公正的感悟,并肯定丹经所载养生之道的真实性,表现诗人对生命规律的理性认知与接纳。尾联升华至佛道交融的境界,提出“法报本无二”,强调形神一体、性命双修的理念,预示未来可达到形魂俱妙的超越状态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融自然、人生、哲理于一体,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圆融与通达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苏轼诗:“才气纵横,而理趣深长,每于寻常景物中发千古之思。”此诗正体现其“理趣”特色。
2. 清代纪昀评苏轼和陶诗及和子由诗:“语淡而味厚,外似疏散,中含至理。”此诗亦具此风。
3. 《历代诗话》引张戒《岁寒堂诗话》云:“东坡诗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然其中自有道义存焉。”此诗于自然描写中寓养生哲理,正合此评。
4. 近人陈寅恪论苏诗:“出入佛老,归本儒家,托物寄兴,皆有所为而发。”此诗融合佛道术语而抒人生感悟,可见其思想之博通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