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起一伏黄茅冈,崔嵬破丘狐兔藏。
炯炯寒日清无光,单单终日行羊肠。
村落聚看如惊獐,亦有银钗伏短墙。
黄旗翻翻鼓其镗,画角呜咽吹斜阳。
闭閤扫地焚清香,老人处处是道场。
翻译
高低起伏的黄茅山冈上,嶙峋石丘间狐兔躲藏。
惨白的寒日清冷无光,终日孤独行走在羊肠小道。
村民聚集观望如受惊獐鹿,也有头戴银钗的妇人隐在矮墙后。
黄旗翻飞鼓声镗镗,画角呜咽声里斜阳低垂。
长绳汲井水熬煮雪霜,辘轳咿哑声回响在官道旁。
孤城渺远悬于天边,传说这里曾是古夜郎。
民风简朴士人淳良,千里之地郁然成诗书之乡。
闭门扫地焚起清香,处处皆是老人修心之道场。
以上为【入荣州境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荣州:今四川荣县,宋属潼川府路
2. 崔嵬:山石高峻貌,《诗经·周南》有“陟彼崔嵬”
3. 炯炯:形容日光惨白,通“煟煟”
4. 羊肠:喻曲折小径,《淮南子》有“羊肠之径”
5. 惊獐:化用《庄子》“麋鹿见之决骤”意象
6. 镗:鼓声拟词,《诗经·邶风》有“击鼓其镗”
7. 画角:军中号角,饰有彩绘
8. 夜郎:汉代西南古国,荣州在夜郎故地边缘
9. 道场:修法行道之所,此处指日常即修行
10. 閤:同“阁”,指官署门扉
以上为【入荣州境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宋时荣州风土,通过“黄茅冈”“寒日”“羊肠”等意象构建荒凉基调,转而以“银钗”“黄旗”点缀生机,最终升华至“诗书乡”“道场”的人文境界。陆游巧妙运用视觉(炯炯寒日)、听觉(画角呜咽)与动态描写(辘轳咿哑),在空间移动中完成从自然景观到人文精神的叙事转换,暗含对巴蜀文化韧性的礼赞。
以上为【入荣州境】的评析。
赏析
全诗十六句四转韵,形成“荒凉-鲜活-喧嚣-超然”的递进结构。首四句用仄韵铺陈险峻地貌,中段转平韵展现民生百态,“银钗伏短墙”细节暗藏女性劳作身影,“长筒汲井”与“辘轳咿哑”构成农耕文明剪影。尾韵升华最具匠心,将地理边陲转化为文化中心,“处处是道场”既暗合陆游晚年禅趣,又揭示其“礼失求诸野”的思想——在偏远的荣州,反而保存着中原失落的儒雅传统。这种对巴蜀文化生命力的发现,比《入蜀记》更早体现了陆游的地域文化自觉。
以上为【入荣州境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钱仲联《剑南诗稿校注》卷三:“放翁入荣州在乾道八年冬,诗中‘熬雪霜’正纪实也。其写西南民风‘简朴士良’,可补《方舆胜览》之遗。”
2. 程千帆《宋诗精选》:“寒日羊肠与诗书道场形成张力,见出诗人对文化根脉的执着追寻。”
3. 袁行霈《中国文学史》第四编:“陆游西南纪行诗突破个人感慨,此篇以人类学视角观照地域文化,在宋诗中独具一格。”
4. 莫砺锋《陆游诗中的巴蜀情结》:“‘传者或云古夜郎’句,体现宋代文人对西南历史的文化想象与地理认知。”
5. 王水照《宋代文学通论》:“辘轳咿哑的日常音响与画角黄旗的官方符号并置,构成边城特有的声景交响。”
以上为【入荣州境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