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仙山早已遗忘凤凰鸣叫的祥瑞时辰,
碧绿的竹枝空自蕴藏着温润如玉的姿质。
虽然海外传说有嶰谷(黄帝制笙之地)的佳竹,
但人间似乎尚未识别出孙枝(良竹)与枚乘(才士)般的珍品。
道家本就崇尚清静,知音本就稀少,
隐居野处反而更契合竹的坚贞节操。
千年后重读乐毅的传记,
悠悠历史中愈发感到壮志难酬的悲凉。
以上为【凤凰山笙竹】的翻译。
注释
凤鸣时:传说黄帝时凤凰栖竹而鸣,喻盛世祥瑞。
碧筱(xiǎo):青翠的细竹。
嶰谷(xiè gǔ):昆仑山北谷,黄帝命伶伦取竹制律管之地。
孙枚:双关语,既指竹根新枝(孙枝),也暗喻枚乘等怀才之士。
乐毅:战国名将,曾助燕破齐,后遭猜忌弃用,此处借喻才士不遇。
以上为【凤凰山笙竹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典型体现了宋代咏物诗“重理趣”的特质:表面咏竹,实则在竹的自然属性(中空、有节、可制笙)与人的精神品质(虚怀、守节、待知音)间建立隐喻系统。刘敞作为经学家,更在诗中融入历史反思——乐毅的悲剧不仅是个案,更是历代才士在政治漩涡中的缩影。尾句“使心悲”以淡语收束,反而比直抒愤懑更具张力。
《凤凰山笙竹》借竹发端,融合仙话、历史、道家思想,在咏物中寄寓了士人阶层对价值实现的深层焦虑。全诗语言凝练,典故层叠却流转自然,展现了刘敞作为学者型诗人的独特气质,在宋诗哲理化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。
以上为【凤凰山笙竹】的评析。
赏析
1. 以竹喻人的双关笔法
诗题“笙竹”暗含玄机:竹既是制笙之材,又是高洁象征。首联“仙山不记凤鸣时”暗示盛世不再,碧竹空有玉润之姿却无人识;颔联以“嶰谷”典故对比人间不识“孙枚”,既指竹材未被采伐制笙,亦喻才士隐于草野。
2. 道家思想与士人情怀的交融
颈联“道家正贵知音少”看似超脱,实为自我宽慰——将不遇归于道家追求的“清静”,但“野处还于静节宜”又回归竹的固本节操,暗含儒家坚守。尾联突转历史视角,借乐毅遭疑的典故,将个人悲慨升华为千古才士共通的命运悲剧。
3. 时空交错的沉郁格调
从仙山传说(远古)到海外嶰谷(空间拓展),再到乐毅传记(历史),最后收束于“悠悠心悲”(当下),诗人通过时空跳跃营造出苍茫感,强化了怀才不遇的永恒之叹。
以上为【凤凰山笙竹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贺裳《载酒园诗话》评刘敞诗:“渊雅深厚,有陶韦遗响。”此诗用典自然、情感内敛,恰合此论。
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指出:“宋人咏物好以学问为诗,刘原父(刘敞)此作典而不涩,悲而不怨,得风人之旨。”
现代学者张鸣认为:“刘敞以乐毅自况,折射出北宋士大夫对功成身退理想的矛盾心理——既渴望遇明主,又警惕政治风险。”
以上为【凤凰山笙竹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