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陶渊明早有归隐之志,却迟迟未能实现;慧远大师隐居庐山,虽不出山,但声名远播。如今佛日山中只有一位须发苍然的老僧——荣长老,独自在数里山路间,以萧萧松风般的清寂之态,默默迎来送往。
以上为【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佛日山:宋代寺院名,位于今浙江一带,为佛教修行之地。
2. 荣长老:即佛日山寺中的住持僧人荣公,生平不详,应为苏轼同时代高僧。
3. 方丈:原指禅寺住持所居之室,后引申为寺院主持僧人的尊称。
4. 陶令:指东晋诗人陶渊明,曾任彭泽令,故称“陶令”。以辞官归隐著称。
5. 远公:指东晋高僧慧远,曾居庐山东林寺,一生未出山,世称“远公”,为净土宗初祖。
6. 苍髯叟:白须老者,此处指年迈而德高望重的荣长老。“苍髯”形容胡须灰白而浓密。
7. 数里:指山中道路漫长。
8. 萧萧:拟声词,原指风声,此处形容山中寂静清冷的氛围。
9. 管送迎:负责接待来往之人,指荣长老虽隐居,仍以慈悲之心接待访客。
10. 五绝:五言绝句的简称,每首四句,每句五字,共二十字。
以上为【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赠予佛日山荣长老的五言绝句,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。诗人借陶渊明与慧远公两位历史人物的典故,衬托出荣长老高洁超俗的僧人形象。全诗通过对“不出”“闻名”“苍髯叟”“萧萧送迎”等意象的刻画,既表达了对长老德行的敬重,也流露出诗人自身对隐逸生活与清净境界的向往。诗中融合儒释道三家精神,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圆融与淡泊。
以上为【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五言绝句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一位高僧的隐逸形象。前两句连用两个典故:一是陶渊明“归去来兮”的归隐之志,二是慧远“影不出山”的修行操守,二者皆象征士人与高僧对尘世的超脱。苏轼借此暗示荣长老兼具文人之志与僧人之节。第三句“山中只有苍髯叟”陡然转入现实,突出长老孤独而庄严的存在感。“只有”二字强化了山林之幽与人格之孤高。结句“数里萧萧管送迎”尤为精妙,“萧萧”既写松风簌簌之声,亦渲染出清寂之境;“管送迎”则体现长老虽隐犹仁、不拒世情的慈悲胸怀。全诗动静相生,虚实结合,在二十字中完成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立体塑造,堪称宋人题赠诗中的上品。
以上为【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二十三引查慎行语:“此诗以陶、远二公作映带,衬出荣老年高德劭,非徒写景也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语极清淡,而意味悠长,所谓‘韵外之致’者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中纪昀批点:“三四写得孤峭,而情意周至,非深于禅理者不能道。”
4. 清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云:“‘萧萧’二字,状山寺清绝,兼写长老风神,妙在不着痕迹。”
5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借古人以形今人,以静境写出动态,以少总多,东坡晚岁诗格益高。”
以上为【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