煌煌世冑馀,夫子非碌碌。
由来有诗书,所以能绝俗。
得官本河朔,瓜期未易促。
扁舟下南来,逸驾追鸣鹄。
遇胜即徜徉,风餐兼露宿。
嗟余偶倾盖,一笑外羁束。
杖策每过从,相携访山谷。
东风披鲜云,绣错出林麓。
松门有时尽,幽景无断续。
吾曹二三子,取乐亦云足。
愿公寄新诗,一一能见录。
船头行北归,囊橐有美玉。
尘埃京洛人,亦与洗心目。
翻译
辉煌显赫的世家之后,您并非平庸之辈。
自古以来饱读诗书,所以才能超脱世俗。
您最初任职于河朔之地,任期未满难以久留。
驾一叶扁舟南下而来,如追那高飞的仙鹤般洒脱。
每逢美景便流连忘返,风中进食,露宿野外。
可叹我偶然与您相识,一笑之间便抛却了外在的拘束。
拄着拐杖常来往,携手共游山林幽谷。
春风吹拂,浮云如锦,花影斑驳映照林间山麓。
穿过松林小径,美景接连不断,幽深无尽。
转过山崖忽闻钟声,树林稀疏处现出华美的屋宇。
夕阳尚衔于山际,余晖未尽,归途中仍徘徊不舍。
谁说当年邺下文会的欢乐不可再现?往事虽去,情谊长存。
我们这几人相聚,取乐也已足够满足。
愿您将新作寄来,篇篇都能让我拜读收录。
待您乘船北归之时,行囊中定有如美玉般的诗篇。
我们这些困于尘世、奔波京洛之人,也将借此洗去蒙尘的心目,重获清明。
以上为【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:题意为游山时所作之诗,先呈送给一位任通判的承议郎,再由其转寄给僧人参寥子。“承议”为承议郎,宋代文官阶名。
2. 煌煌世冑馀:显赫世家的后裔。冑,后裔;煌煌,光辉显赫貌。
3. 夫子非碌碌:夫子,尊称对方;碌碌,平庸无为。
4. 绝俗:超越世俗,不同流俗。
5. 河朔:泛指黄河以北地区。
6. 瓜期:古代官员任期届满的代称,典出《左传·庄公八年》“瓜时而往,曰及瓜而代”。
7. 扁舟下南来:乘小船南下。
8. 鸣鹄:鸣叫的天鹅,比喻高洁之士或高远志向。
9. 倾盖:路遇停车,车盖倾斜相接,形容初次相逢即倾心相交。
10. 吾曹二三子:我们这些人,语出《论语·述而》“二三子以我为隐乎”。
以上为【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写给通判承议(身份不详)并寄参寥师的一首山水酬赠之作,融写景、叙事、抒情于一体,既表现了对友人高洁品格的敬重,又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精神寄托。全诗以“游山”为线索,记述与友人同游之乐,赞美其儒雅脱俗之风,并表达对其诗才的期许。语言清丽流畅,意境开阔深远,体现出苏轼中期诗歌从容旷达、寄意高远的艺术风格。诗中“风餐兼露宿”“杖策每过从”等句,生动刻画出士人纵情山水、不拘形迹的生活图景;而“尘埃京洛人,亦与洗心目”则暗含对仕途纷扰的厌倦和对精神净化的向往,具有强烈的哲理意味与审美感染力。
以上为【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层次分明。开篇赞友人出身高贵且学识渊博,奠定敬重基调;继而叙述其南迁任职、游历山水的经历,展现其潇洒不羁的风度。中间大段写同游情景,以“遇胜即徜徉”领起,描绘沿途风光与心境交融之乐,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。松门、钟声、林屋、落景等意象层层推进,营造出空灵幽远的意境,体现苏轼善于借景抒怀的艺术功力。结尾由景入情,由游兴转至诗情,表达对友人诗作的期待,并升华至精神净化的高度——“尘埃京洛人,亦与洗心目”,不仅赞美友人诗才,更寄托自身对超脱尘俗的向往。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,情感真挚而不流于浅露,是苏轼山水赠答诗中的佳作,体现了其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道”的美学追求。
以上为【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清旷有致,写游山之乐而不落俗套,结语尤见胸襟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叙次井然,写景处如在目前,‘风餐兼露宿’五字,足状其高致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集中此类诗甚多,此篇尤为条畅,末数语寓意深远,非徒应酬之作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与参寥往来诗文,多见情谊之笃。此诗写山水清音,兼寓人生理想,所谓‘洗心目’者,正其超然物外之心境写照。”
以上为【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