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太守王夫子,是山东一位年高德劭的杰出人物。
壮年时就以刚强勇猛闻名,如今虽已白发苍苍,仍可见其英武豪迈之气。
你身为高官,连大雁都应厌食于你,而我正奔波劳顿,驱车远行。
朝廷中枢有如谢安般的贤相(指宰相安石),你切莫效仿屈原写下《离骚》那样的忧怨之辞。
以上为【荆州十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荆州:宋代行政区划,治所在今湖北江陵。
2. 太守王夫子:指时任荆州知州的王姓官员,“夫子”为尊称。
3. 山东:此处泛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,并非今山东省。
4. 老俊髦:年高而才德出众者。“俊髦”意为才智超群之士。
5. 食雁:古代高级官员宴会可享“食雁”之礼,象征地位尊贵。
6. 驱车我正劳:苏轼自指奔波于仕途,当时正经历宦海沉浮。
7. 中书:中书省,宋代最高行政机构之一,代指朝廷中枢。
8. 安石:指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,宋神宗时期宰相,推行新法。
9. 慎勿赋《离骚》:劝诫对方不要像屈原那样因政治失意而作哀怨之辞。
10. 《离骚》:屈原代表作,表达理想破灭后的忧愤与孤独,后世常以“赋《离骚》”代指士人失志抒怀。
以上为【荆州十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路过荆州时赠予当地太守王夫子之作,属典型的酬赠诗。全诗赞颂王夫子德才兼备、老而弥坚,同时劝勉其安心政事、勿生退隐或怨愤之心。诗中“中书有安石”一句双关巧妙:既指当时朝中重臣王安石执掌大权,政局可期;又暗含“安于石位”之意,劝友人安守其位。末句借屈原作《离骚》抒怀典故,委婉劝诫对方不必因仕途坎坷而心生悲怨。整体语气温和而含蓄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儒雅风度与政治智慧。
以上为【荆州十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前四句写人,后四句抒情议论,层次分明。首联以“山东老俊髦”开篇,点明人物身份与地域背景,凸显其德高望重。颔联“壮年闻猛烈,白首见雄豪”对仗工整,通过时间跨度展现王夫子一生刚毅豪迈的形象,赞许之情溢于言表。颈联转写自身境遇,“食雁君应厌”极言对方地位之高,反衬“驱车我正劳”的辛劳漂泊,形成对比,亦见谦逊。尾联最为精妙,“中书有安石”一语双关,既实指王安石当国,政有所依;又暗寓“安心于位”之意,劝友人不必忧谗畏讥。结句“慎勿赋《离骚》”用典自然,语重心长,将政治劝勉融入文学典故之中,含蓄深远。全诗语言简练,情感真挚,兼具颂扬与规劝,充分展现苏轼在人际交往中的智慧与文采。
以上为【荆州十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十三引查慎行曰:“‘中书有安石’句,语意双关,最耐寻味。既慰其时局可倚,又讽其毋萌去志,婉而多风。”
2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云:“此诗质朴中有深致,末二句寓意深远,非徒应酬之作。”
3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按语:“赠守土之臣,不谀不亢,得诗人温柔敦厚之旨。‘食雁’‘驱车’一尊一卑,自见分寸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在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中提及:“东坡诗善用双关语调停时局,如此诗‘安石’二字,既指人,亦寄意于‘安于石’,可谓巧而不佻。”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曰:“此诗表面为赠答,实含政治劝诫。末句以屈原自伤之事为戒,反映出苏轼对士大夫心态的深刻理解。”
以上为【荆州十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