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潮水伴随着隐伏的波浪如雪山般倾泻而下,远处的江口上渔舟正趁着月色垂钓。
石桥正对着寺庙的门,松林间的小径幽深狭窄;栏杆正对着泉眼,石头边的水流清澈见底。
长长的绿树映衬着江天破晓的晨景,暮色中红霞弥漫,映照着晴朗的夕阳。
远远望去,四面云彩与江水相接,青翠的山峰点缀其间,几只鸿雁轻盈地飞过。
以上为【题金山寺】的翻译。
注释
《题金山寺》是中国古代的一首回文诗。其作者有争议,一说宋代周知微,一说宋代苏轼,一说唐代徐夤(一说“寅”)。在《全唐诗》里归入唐末诗人徐夤《回文诗二首》的第二首;而南宋人桑世昌编纂的《回文类聚》里归入北宋诗人周知微名下,标题是《题龟山》;南宋人魏庆之著的《诗人玉屑》中认为是苏轼的作品,标题为《题金山寺》。这是一首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写景诗作,顺读、倒读意境不同,可看作两首诗。如果顺读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晓的话,那么倒读则是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。由于构思奇特,组织巧妙,整首诗顺读倒读都极为自然,音顺意通,境界优美,值得玩味。
亦有两个版本:
【版本一】
潮随暗浪雪山倾,远浦渔舟钓月明。
桥对寺门松径小,槛当泉眼石波清。
迢迢绿树江天晓,霭霭红霞海日晴。
遥望四边云接水,碧峰千点数鸿轻。
轻鸿数点千峰碧,水接云边四望遥。
晴日海霞红霭霭,晓天江树绿迢迢。
清波石眼泉当槛,小径松门寺对桥。
明月钓舟渔浦远,倾山雪浪暗随潮。
【版本二】
潮随暗浪雪山倾,远浦渔舟钓月明。
桥对寺门松径小,巷当泉眼石波清。
迢迢远树江天晓,霭霭红霞晚日晴。
遥望四山云接水,碧峰千点数鸥轻。
轻鸥数点千峰碧,水接云山四望遥。
晴日晚霞红霭霭,晓天江树远迢迢。
清波石眼泉当巷,小径松门寺对桥。
明月钓舟渔浦远,倾山雪浪暗随潮。
1. 金山寺: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中的金山上,始建于东晋,为江南著名古刹。
2. 暗浪:指夜间或不显眼却力量强大的海浪或江浪。
3. 雪山倾:形容巨浪翻滚如雪山崩塌,气势雄伟。
4. 远浦:遥远的江边渡口。浦,水边或河流汇入处。
5. 钓月明:在明亮的月光下垂钓,极富诗意的画面。
6. 松径:松树林中的小路,常用于描写幽静山寺环境。
7. 泉眼:泉水流出的地方,此处或指金山冷泉等名泉。
8. 石波清:石头旁的水波清澈,突出水质之净。
9. 迢迢:形容路途遥远或景物连绵不断,此处指绿树延展。
10. 数鸿轻:几只大雁轻盈飞翔,烘托出空灵悠远的意境。
以上为【题金山寺】的注释。
评析
宋神宗熙宁初年,苏轼由于写了《上神宗皇帝书》、《拟进士对御试策》等批评新法的文章,受到诬陷,不安于在京任职,乃自请外放。于是被任命为杭州通判。这首诗即是他在熙宁四年(公元1070年)赴任时经过镇江金山寺所作。
这首《题金山寺》是苏轼游览镇江金山寺时所作,描绘了从清晨到傍晚金山寺周边江景与山色的壮美画面。全诗以工整的对仗、清丽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、远近交错的山水长卷。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,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,既体现了宋代山水诗注重写实与意境营造的特点,又流露出诗人豁达闲适的心境。诗中时间推移的巧妙安排(由夜至晓再到晚)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,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。
以上为【题金山寺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七言律诗,结构严谨,章法井然。首联写夜景:潮涌如雪崩,渔舟月下垂钓,一动一静,极具画面张力。颔联转入近景,写金山寺门前的桥、门、松径、泉眼、石波,细致入微,体现寺院清幽之境。颈联时空转换,由晨至暮,“迢迢绿树”写晓色初开,“霭霭红霞”绘夕阳绚烂,色彩对比鲜明,气象开阔。尾联收束于远景,云水相接,千峰列翠,孤鸿掠影,意境高远,余韵无穷。全诗融情于景,虽无直抒胸臆之语,却透露出诗人面对江山胜景时的宁静与超然。苏轼善以白描手法写景,此诗即典型例证,语言简练而不失华美,格调清新而富有哲思。
以上为【题金山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写景如画,四时之气俱备,而不见斧凿痕,真大家手笔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冯舒语:“‘潮随暗浪’起得奇崛,‘碧峰千点’结得缥缈,通篇脉络贯通,气象宏阔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东坡写景诗多雄放,此独清婉,盖登临之作,得江山之助也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此诗分写昼夜景色,自夜半潮生至日暮霞升,时间线索分明,而又能浑然一体,非大手笔不能。”
5. 当代学者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直接收录此诗,但在论及苏轼山水诗时指出:“其写景往往兼摄远近、昼夜、动静,布局有如画卷徐展,此即所谓‘诗中有画’者。”
以上为【题金山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