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人采斫富媪泣,只有金帛资豪奸。
脱身献佛意可料,一瓦坐待千金还。
月华三火岂天意,至今茇舍依榛菅。
僧言此地本龙、象,兴废反掌曾何艰。
我愿铜山化南亩,烂漫黍麦苏茕鳏。
道人修道要底物,破铛煮饭茅三间。
翻译
上天为何对自己毫无怜悯,把泥土岩石熔铸成铜山?
千万人前来开采矿石,大地之母悲泣不已,所得金帛却只肥了豪强奸商。
有人将一瓦献给佛寺看似虔诚,实则盘算着将来能换回千金回报。
如今月华寺历经三场大火,并非天意如此,至今只余草屋几间,荒草丛生。
僧人说此地原本是龙象共聚的宝地,兴衰更替不过转瞬之间,何足为难?
高岩夜间散发出金碧光彩,显现出奇石青翠斑斓的异象。
地下坑洞泉流如涌钱般丰沛,傍晚用上百镒,早晨又得千锾。
这座山因产宝而自我伤害,地脉早已断裂,上天也应已吝惜不再赐予。
我愿将这铜山化作南方的农田,长满繁茂的黍麦,救济孤苦无依之人。
修道之人真正需要什么外物呢?不过是一口破锅煮饭,三间茅屋安身而已。
以上为【月华寺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月华寺:宋代四川一带可能存在的寺庙名,或为虚构地名,借指因矿产而兴废之地。
2. 天公胡为不自怜:质问上苍为何不顾惜自然与民生。
3. 结土融石为铜山:形容铜矿形成之奇,亦暗喻资源本可造福众生。
4. 富媪泣:传说大地有“富媪”,即地神,因矿产被掠夺而哀泣。
5. 金帛资豪奸:财富落入豪强与奸商之手。
6. 脱身献佛意可料:讽刺有人假借敬佛之名,实则图谋私利。
7. 一瓦坐待千金还:献一瓦片即期望获得巨大回报,喻投机心理。
8. 月华三火:指月华寺曾三次遭火灾焚毁。
9. 茇舍依榛菅:草屋建于杂草荆棘之中,形容寺院荒败。
10. 高岩夜吐金碧气:夸张描写矿脉发光现象,象征宝藏之盛。
11. 龙、象:佛教中“龙象”喻高僧大德,此处指圣地曾具神圣气象。
12. 兴废反掌曾何艰:兴衰如同翻掌,极言变化之易。
13. 青斓斑:青色斑纹,形容奇石之美。
14. 坑流窟发钱涌地:矿坑如泉涌出钱财,极言矿产之丰。
15. 百镒朝千锾:形容日进斗金,财富惊人(镒、锾均为古代重量单位)。
16. 此山出宝以自贼:资源丰富反而招致破坏,故曰“自贼”。
17. 地脉已断天应悭:地质枯竭,连上天也吝于再赐资源。
18. 南亩:泛指农田,典出《诗经》“馌彼南亩”。
19. 烂漫黍麦苏茕鳏:希望田野生长庄稼,救济孤独贫困者。
20. 道人修道要底物:修道之人究竟需要多少物质?
21. 破铛煮饭茅三间:只需破锅与茅屋,体现清贫自守的理想。
以上为【月华寺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以“月华寺”为题,借古讽今,通过描写铜矿开采与寺庙兴废,深刻揭示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、财富集中于权贵而百姓受苦的社会现实。诗人批判了以宗教名义谋利的行为,指出所谓“献佛”实为投机;同时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,主张将自然资源用于农耕以济贫弱。全诗融历史、地理、宗教与政治批判于一体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人文精神和理性思考。语言沉郁有力,意象丰富,结构严谨,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讽喻诗。
以上为【月华寺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月华寺”为切入点,实则聚焦于自然资源开发与社会分配问题,展现了苏轼深刻的忧患意识与民本思想。开篇设问“天公胡为不自怜”,气势突兀,直指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根本矛盾。继而通过“万人采斫”与“富媪泣”的对比,赋予大地人格化情感,强化了对掠夺式开发的道德谴责。诗中“脱身献佛”一句尤为犀利,揭露宗教行为背后的功利动机,体现出苏轼对形式化信仰的怀疑态度。
“月华三火岂天意”进一步否定灾异天命论,强调人为因素才是导致衰败的根源。随后描绘昔日宝地“金碧气”“青斓斑”“钱涌地”的繁华景象,与今日“茇舍依榛菅”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,增强了历史沧桑感。结尾处诗人提出理想愿景——化铜山为良田,使“黍麦苏茕鳏”,将批判升华为建设性主张,彰显儒家济世情怀。末两句回归道人生活本真,“破铛”“茅屋”与前文“千金”“百镒”对照鲜明,表达出对简朴生活的推崇和对物欲的超脱。
全诗意象跳跃而逻辑严密,由自然到社会,由历史到现实,层层递进,兼具哲理深度与艺术感染力。语言上多用夸张、对比、反讽手法,节奏跌宕,风格雄健,堪称东坡讽喻诗中的杰作。
以上为【月华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托迹山水,实寓讥刺,语虽平易而意甚深远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七引冯舒语:“东坡此作,似不经意,而骨力森然,盖其胸中有万斛悲悯,故能喷薄而出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唐宋诗醇》:“借铜山之事,写民生之困,兼责贪夫佞佛者,识见卓绝。结语归于道人清修,尤见超然之志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起势奇崛,中幅铺张有致,收束归于仁政与淡泊,通体浑成,可谓大手笔。”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按语:“此诗融合地理、经济、宗教与伦理议题,展现苏轼作为士大夫的全面关怀,其批判锋芒与人文理想交相辉映。”
以上为【月华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