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桥上的游人夜晚仍未尽兴,大家一同倚靠着水边的栏杆,在风檐下伫立。
楼中刚煮好酒,初次品尝着芡实;月光下美人梳洗打扮,半掀帘幕探出身来。
像南郭子綦那样在清幽之境继续颜延之、谢灵运般的雅游;在北窗之下安然高卧,心境可与伏羲、神农相比。
人间冷热变化无穷,而我自笑自己粗疏顽钝,连疟疾这样的病痛都不曾染上。
以上为【泛舟城南,会者五人,分韵赋诗,得「人皆苦炎」字四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泛舟城南:指在杭州城南的西湖或附近水域乘船游玩。苏轼时任杭州通判。
2. 会者五人:参与聚会者共五人,具体姓名未详载。
3. 分韵赋诗:古人作诗的一种方式,几人相聚,取某诗句中的字为韵脚,各人选一字押韵作诗。
4. 得「人皆苦炎」字四首:从“人皆苦炎”四字中各取一字为韵,每人作四首,此处为其中一首,押“人”字(按:本诗末句“不受痁”之“痁”古音近“苫”,属下平声盐韵,与“人”音不协,疑为宽韵或转音借用,或版本有异)。
5. 水槛:临水的栏杆。
6. 风檐:迎风的屋檐,指建筑临水处的廊檐。
7. 芡(qiàn):睡莲科植物,果实称鸡头米,可食。初尝芡,指新熟之芡实初上市,佐酒而食。
8. 新妆半出帘:化用古诗“开我东阁门,坐我西阁床。脱我战时袍,著我旧时裳。当窗理云鬓,对镜帖花黄”,写女子月下梳妆,半卷帘幕,姿态动人。
9. 南郭清游继颜谢:南郭,指城南郊野;颜谢,指南朝诗人颜延之与谢灵运,皆以山水诗著称。此句谓此次游览堪继颜、谢之风雅。
10. 北窗归卧等羲炎:化用陶渊明“傲然自足,抱朴含真”及《晋书·陶潜传》“夏日虚闲,高卧北窗之下,清风飒至,自谓羲皇上人”。羲炎,指伏羲氏与神农氏,传说中的上古圣君,象征淳朴自然的生活。此句言归隐闲居,心境可比上古之人。
以上为【泛舟城南,会者五人,分韵赋诗,得「人皆苦炎」字四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与友人泛舟城南、分韵赋诗之作,得“人皆苦炎”四字,遂以其中一字为韵,作组诗四首,此为其一。全诗描绘夏夜城南泛舟之乐,写景清丽,抒情自然,既表现了文人雅集之趣,又寄寓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前两联写眼前之景,人物活动生动传神;后两联转入议论与自况,借古喻今,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扰的疏离。尾联“自笑疏顽不受痁”语带双关,表面说不染疟疾,实则暗喻不为世事所困,体现其旷达胸襟。整体风格冲淡平和,是苏轼中期诗风的典型代表。
以上为【泛舟城南,会者五人,分韵赋诗,得「人皆苦炎」字四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谨严,由景入情,层层递进。首联写夜游不倦,众人依栏望月,已见清兴盎然;颔联转入细节描写,煮酒尝芡、新妆出帘,生活气息浓厚,画面感极强,且对仗工整,色彩清雅。颈联宕开一笔,以历史人物自比,将眼前之游提升至文化精神的高度,既显学养,又见志趣。尾联收束于自我调侃,“人间寒热无穷事”一句,既可解为气候冷暖,亦可喻世态炎凉,而“自笑疏顽不受痁”则表现出一种主动疏离、超然物外的态度。痁(shān)为疟疾,古人常以病喻忧患,苏轼言“不受痁”,实乃言心不为外物所扰。全诗语言平易而意蕴深厚,体现了苏轼融日常生活与哲理思考于一体的诗歌特色,亦可见其身处仕途而心向林泉的精神追求。
以上为【泛舟城南,会者五人,分韵赋诗,得「人皆苦炎」字四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清逸有致,写景如画,而寓意深远,非徒模山范水者可比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楼中煮酒初尝芡’,琐细入妙,非老于风味者不能道。”
3. 查慎行《苏诗补注》:“‘自笑疏顽不受痁’,语似滑稽,实含悲慨,盖公时虽无病,而忧国之心未尝忘也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十二评此诗:“情景交融,归趣高远,公在杭时,每于游赏中寄其旷达之怀,此类是也。”
以上为【泛舟城南,会者五人,分韵赋诗,得「人皆苦炎」字四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