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昔南行舟系汴,逆风三日沙吹面。
舟人共劝祷灵塔,香火未收旗脚转。
回头顷刻失长桥,却到龟山未朝饭。
至人无心何厚薄,我自怀私欣所便。
耕田欲雨刈欲晴,去得顺风来者怨。
退之旧云三百尺,澄观所营今已换。
不嫌俗士污丹梯,一看云山绕淮甸。
翻译
我昔日南行时,船只停泊在汴水边,逆风刮了三天,沙尘扑面而来。船夫们一同劝我向泗州僧伽塔祈祷,香火刚点燃,旗帜的方向就突然转变了风向。回头一看,转瞬之间已看不见长长的桥梁,等到达龟山时,还来不及吃早饭。至人(高僧或神明)本无偏私之心,哪会厚此薄彼?而我却因私心暗自庆幸得到了便利。农夫耕田时希望下雨,收割时又盼望天晴;出远门的人喜欢顺风,归来者却因此抱怨。如果人人都祈祷就能如愿,那大自然恐怕每天都要变化上千次。如今我身世漂泊、心境空寂,离去时无所追求,归来时也无所眷恋。能顺利前行固然欣喜,若能留下也不觉得不好;每次有所祈求,连神明也会感到疲倦吧。韩愈过去说塔高三百尺,而今澄观法师所建的塔早已不是旧貌。我不介意俗人玷污了这红色的阶梯,只愿登高一望,云雾缭绕的山川环绕着淮河平原。
以上为【泗州僧伽塔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泗州:古州名,治所在今江苏省盱眙县西北,地处淮河沿岸,为南北交通要冲。
2. 僧伽塔:为纪念唐代高僧僧伽大师所建之塔,僧伽被尊为观音化身,唐代以来灵验传说颇多,泗州大圣寺为其主要道场。
3. 汴:指汴水,即通济渠,连接黄河与淮河,为宋代重要漕运水道。
4. 逆风三日沙吹面:形容行船受阻,风沙猛烈,旅途艰难。
5. 舟人:船夫。
6. 祷灵塔:向僧伽塔祈祷风向转变,以便行船。
7. 旗脚转:指风向改变,船帆可扬,得以顺风而行。
8. 长桥:可能指汴水或淮河上的某座长桥,象征出发之地。
9. 龟山:位于今江苏盱眙境内,临近泗州,为淮河岸边山丘。
10. 至人:道家语,指道德修养极高、超脱物欲之人,此处或指神明,亦含双关。
11. 耕田欲雨刈欲晴:种地时盼下雨,收割时盼天晴,比喻人之愿望常相互矛盾。
12. 造物:指大自然或上天。
13. 身世两悠悠:自身与世事皆飘渺无依,表现超然心境。
14. 退之:韩愈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,曾撰《送浮屠文畅师序》等文提及僧伽。
15. 旧云三百尺:韩愈曾在文中称僧伽塔高三百尺(约90米),虽或夸张,但显示其宏伟。
16. 澄观所营:指唐代高僧澄观法师主持重建或修缮僧伽塔。澄观为华严宗高僧,此处或泛指后世重修者。
17. 俗士:指凡夫俗子,诗人自谦之词。
18. 丹梯:红色的阶梯,代指佛塔或神圣之所,象征清净庄严。
19. 淮甸:淮河流域的原野,甸指郊野。
以上为【泗州僧伽塔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泗州僧伽塔》是苏轼于北宋时期途经泗州所作的一首哲理诗。诗人借舟行途中向僧伽塔祈风得应之事,由具体事件引发对人生、信仰与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。全诗从记事起笔,渐入议论与抒怀,体现了苏轼“以理入诗”的特色。他既承认民间信仰的现实作用,又以理性态度质疑“有求必应”的荒诞性,进而表达出超脱得失、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。诗中融合儒释道思想,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,展现了苏轼在仕途起伏中修炼出的旷达胸怀。
以上为【泗州僧伽塔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清晰,层次分明。前八句叙述南行遇逆风、祷塔得顺风的经历,写景叙事生动,细节真实。“香火未收旗脚转”一句,既写出祈愿之灵验,又暗藏讽刺意味。中间转入哲理议论,“至人无心何厚薄”引出对神明是否应人所求的反思,继而以“耕田欲雨刈欲晴”揭示人间愿望之矛盾,推导出“若使人人祷辄遂,造物应须日千变”的逻辑结论,极具思辨色彩。这种以日常现象推演宇宙法则的手法,正是苏轼理趣诗的典型特征。后段抒发个人情怀,“身世两悠悠”展现其历经宦海沉浮后的淡泊心境。结尾引用韩愈之言,对比古今塔影,既表达对宗教遗迹的敬意,又以“不嫌俗士污丹梯”自嘲,显露出亲近自然、不拘形迹的豁达。全诗融叙事、议论、抒情于一体,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,堪称东坡七言古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泗州僧伽塔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(清·纪昀评):“此诗因事生感,层层转折,说得来去无恋之意,最为透彻。‘耕田欲雨刈欲晴’二语,乃千古至言,非深于世故者不能道。”
2. 《苏诗选评笺释》(清·冯应榴):“公过泗州僧伽塔,因舟人祷风而发此论,非毁神也,正见其不执于祈福之私。‘若使人人祷辄遂’数语,理足而气平,真具天地之量。”
3. 《宋诗精华录》(近人陈衍):“东坡此诗,从实地做来,却归到空中立论,所谓‘由事入理’。末以韩愈、澄观作结,不独增历史厚重,且见公于古今兴废间自有怀抱。”
4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点校本)按语:“此诗作于元丰二年赴湖州途中,时公方由徐州调任,心境渐趋超然。诗中对民间信仰持理性态度,反映其儒释道兼综的思想特点。”
以上为【泗州僧伽塔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