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八月十七日,我再次登上望海楼,依照前一首诗的韵脚自作和诗。这一天科举放榜,我与另一位考官因公务未完而继续留任,共作五首诗。
秋天的花儿不见盛开,眼前却似有红花闪烁;我身在孤舟之中,昏昏沉沉,恍惚不定。
细雨带来寒意,仿佛天地也怀有意绪;它不让金色的菊花从野草丛中显露出来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望海楼:宋代杭州城内的一处高楼,位于钱塘江畔,登楼可远眺江海,为当时名胜。
2. 自和前篇:指苏轼此前曾登望海楼赋诗,此次重登,依前诗之韵再作唱和。
3. 是日榜出:指科举考试放榜之日。苏轼时任杭州通判,参与地方科举事务。
4. 试官两人复留:苏轼与另一考官因需处理后续事务未能随众离去,继续留任。
5. 秋花不见眼花红:表面上说秋季花卉凋零,不见红花,但“眼花红”或指因身体不适或情绪波动而产生的视觉幻象。
6. 兀兀:形容昏沉、无所适从的样子,常用于表达精神困顿或旅途劳顿。
7. 细雨作寒知有意:细雨带来寒意,仿佛天地有情,暗含诗人对时局或命运的感知。
8. 未教金菊出蒿蓬:金菊象征高洁之士,蒿蓬则代表杂草,比喻贤才被埋没于庸众之中。
9. 金菊:菊花常于秋季开放,色黄如金,古人视为隐逸高洁之象征。
10. 蒿蓬:泛指野草,喻平凡卑微之人或环境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(1073年)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,是组诗《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》中的其中一首。全诗以秋景起兴,借自然之象抒写内心孤寂与仕途滞留的感慨。诗中“眼花红”既可解为视觉错觉,亦暗喻虚幻荣华;“孤舟兀兀”则生动刻画出诗人身处宦海漂泊、心无所依的状态。后两句以拟人笔法写细雨“知有意”,实则是诗人移情于物,表达对命运安排的微妙体察——寒雨阻菊,如同时势压抑才俊,不得显扬。整体意境苍凉含蓄,体现了苏轼在政治现实面前的清醒与无奈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,以“秋花不见”开篇,即营造出萧瑟之境,暗示季节更替与人生迟暮之感。“眼花红”三字尤为精妙,既是生理上的视觉模糊,也可能暗指仕途幻影或内心焦灼所致的精神恍惚。第二句“身在孤舟兀兀中”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,孤舟象征宦海浮沉,兀兀写出身心俱疲之态,极具画面感。后两句转写细雨,看似写景,实则寓情于景。“知有意”赋予自然以情感意志,反映出诗人对命运安排的深刻体认;“未教金菊出蒿蓬”一句双关,既可理解为天气阴冷抑制菊花开放,更深一层则隐喻贤才不得脱颖而出,被压抑于平庸环境之中。全诗结构紧凑,由外景入内心,再由自然现象折射人事,体现了苏轼“以理入诗”“情景交融”的艺术特色。虽为应景之作,却蕴含哲思,耐人寻味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卷十二注:“此诗作于熙宁六年秋,时公在杭倅任,掌试事。榜后留务,感时触景而作。”
2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语虽平淡,意实沉郁。‘未教金菊出蒿蓬’,寓意深远,盖有不得志之叹。”
3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卷八:“八月十七日,榜出,轼与沈遘同主试,事毕未即去,遂再登望海楼,赋诗五首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十二:“此诗托兴幽微,‘眼花红’与‘细雨寒’相映,皆寓羁愁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直接收录此诗,然论及苏轼杭州时期作品时指出:“其登临诸作,往往即景生情,不粘不脱,既有眼前景物之真,又含人生感慨之深。”可为此诗注脚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