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寒初度梅花岭,万壑千岩背人境。
清远聊为泛宅行,一梦分明堕乡井。
觉来满眼是湖山,鸭绿波摇凤凰影。
海陵居士无云梯,岁晚结庐苕水湄。
山腰自悬苍玉佩,野马不受黄金羁。
门前车盖猎猎走,笑倚清流数鬓丝。
汀洲相见春风起,白蘋吹花覆苕水。
万里飘蓬未得归,目断沧浪泪如洗。
北雁南来遗素书,苦言大浸没我庐。
人生百年如寄耳,七十朱颜能有几?
有子休论贤与愚,倪生枉欲带经锄。
天南看取东坡叟,可是平生废读书。
翻译
小寒时节初次翻越梅花岭,千山万壑背离尘世,宛如仙境。
在清远的舟中暂作漂泊之行,恍然一梦,分明回到了故乡的井边。
醒来只见满眼湖光山色,碧绿的水波荡漾,映出凤凰山的倒影。
我这海陵居士没有登天的云梯,年岁将暮,只好在苕水之滨结庐隐居。
山腰间自然垂挂着如白玉般的瀑布,野马般的心性也不受黄金的束缚。
门前车马喧嚣疾驰而过,我只笑倚清流,默默数着鬓边的白发。
在汀洲相见时春风已起,白色的蘋花随风飘落,覆盖了苕溪水面。
漂泊万里,仍不得归去,遥望苍茫江水,泪如雨下。
北方飞来的大雁捎来书信,说大水淹没了我的房屋。
清修十日未曾生火做饭,烟囱冷寂,竟成了龟鱼筑巢之处。
今年谷价贱如水,想用铜钱买米,却囊中空空。
人生百年如同寄居世间,七十岁还能有几人保有红润容颜?
有子嗣不必计较贤愚,倪生枉自想带着经书去耕田。
请看天南这位东坡老人,难道真是平生荒废了读书吗?
以上为【清远舟中寄耘老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小寒初度梅花岭:小寒,节气名;度,翻越;梅花岭,在今广东清远境内,相传因多梅树得名。
2. 万壑千岩背人境:形容山势幽深,远离人间俗世。
3. 清远聊为泛宅行:清远,地名,今属广东省;泛宅,指漂泊不定的生活,语出《五柳先生传》“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”。
4. 一梦分明堕乡井:乡井,故乡;堕,落入,此处指梦回故里。
5. 鸭绿波摇凤凰影:鸭绿,形容水色碧绿如鸭头青;凤凰,指凤凰山,在湖州一带,苏轼曾居此附近。
6. 海陵居士:苏轼自号,海陵为古地名,此处借指贬所或泛指南方僻地。
7. 岁晚结庐苕水湄:岁晚,年终,喻年老;苕水,即苕溪,在今浙江湖州;湄,水边。
8. 山腰自悬苍玉佩:比喻山间瀑布如悬挂的白玉佩饰。
9. 野马不受黄金羁:野马,喻自由奔放之心;黄金羁,贵重的马络头,象征功名利禄的束缚。
10. 笠泽渔父、苍玉佩、带经锄等典故皆见于汉魏以来隐逸文化,体现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。
以上为【清远舟中寄耘老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贬谪途中所作,题为《清远舟中寄耘老》,是写给友人徐畴(字耘老)的寄怀之作。全诗以清远舟行为背景,融合山水描写、身世感慨与人生哲思,展现了诗人身处逆境却不失旷达的精神风貌。诗中既有对现实困顿的如实描摹,也有对仕途幻灭、家园沦没的深切悲叹,更透露出超脱物外、安于天命的豁达心境。通过“梦堕乡井”“湖山满眼”等意象转换,体现其羁旅之思与精神归宿之间的张力;而结尾反问“可是平生废读书”,则暗含自辩与自励之意,彰显其终身不辍学问的人生态度。整体情感沉郁而通透,语言清丽中见苍劲,是苏轼晚期七言古诗的代表作之一。
以上为【清远舟中寄耘老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情感层层递进。开篇以“小寒”点明时令,“梅花岭”引出地理空间,营造出清寒冷寂的氛围。“万壑千岩背人境”既写实景,又暗喻诗人被贬岭南、远离朝堂的政治处境。第二联“清远聊为泛宅行,一梦分明堕乡井”,由实入虚,舟中一梦牵动乡愁,表现出长期漂泊者特有的心理体验。醒来“满眼湖山”,视觉开阔,但“鸭绿波摇凤凰影”一句将眼前景与记忆中的江南风光交融,形成时空叠印,抒情更为深婉。
中段转入自我写照,“海陵居士无云梯”坦承无力重返朝廷,“岁晚结庐苕水湄”表达归隐之志。随后以“苍玉佩”状瀑布之美,“野马不受黄金羁”抒写精神自由,对比门外“车盖猎猎”的世俗追逐,凸显诗人笑对清流、淡泊自守的形象。而“数鬓丝”三字悄然带出迟暮之感,细腻动人。
后半部分情绪转沉,“汀洲相见春风起”似有慰藉,然“万里飘蓬未得归”立即拉回现实苦痛。“目断沧浪泪如洗”直抒胸臆,极具感染力。接叙家书传来屋宇被淹、生活困顿之状,进一步强化流离之悲。末四句陡然振起,从个人哀愁升华至人生哲理:“人生百年如寄耳”化用《古诗十九首》意趣,感叹生命短暂;“有子休论贤与愚”似劝人放下执念;引用倪宽“带经而锄”典故,反衬自己虽处困厄仍不忘读书。最后以“天南看取东坡叟”自指,反问“可是平生废读书”,既是向友人也是向命运的有力回应——纵使贬谪万里,吾道不孤,书生意气未曾消磨。
全诗融写景、叙事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,体现了苏轼晚年“绚烂归于平淡”的艺术境界,亦折射出儒家士大夫“穷则独善其身”的精神坚守。
以上为【清远舟中寄耘老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情景交融,寄托遥深,尤以‘一梦分明堕乡井’最为沉痛,非久客者不知其味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引查慎行语:“东坡晚年诗多率意而成,然此篇结构完密,语若有神助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此诗作于绍圣三年(1096)赴惠州道中,清远正在其途。‘泛宅’‘结庐’皆寓羁旅无归之意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三十八:“‘野马不受黄金羁’,自况也;‘门前车盖猎猎走’,讥世也。对照鲜明,寓意深远。”
5. 孔凡礼《三苏年谱》载:“是年春,轼在英州、清远间舟行,忧患余生,感念旧友,遂有是作。”
6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未收录此诗,但在论述苏轼晚期诗歌时指出:“其贬谪后期之作,往往于山水之间寄托身世之感,清远诸篇即此类典型。”
7. 曾枣庄、舒大刚主编《三苏全书》附录评语:“此诗兼有陶渊明之冲淡与杜少陵之沉郁,堪称东坡七古晚境成熟之作。”
以上为【清远舟中寄耘老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