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黄楼重新修缮,使城防更加坚固庄严,恰逢重阳节西风送爽、士人雅集的良辰。
无需炫耀宾客如云、宴乐繁华,只凭浩然正气便可震慑水神波涛。
山川依旧环绕着昔日的疆土,城郭之上仍飘荡着广袤大地的尘埃。
谁在栏杆旁欣赏清风明月?正是太守心系百姓,情寄民生。
以上为【黄楼致语口号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黄楼: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建,因位于城东门之上,按五行说东方属木,色青,但为防水患(水克火),故以土德制之,土色黄,故名“黄楼”。
2. 柱石:比喻国家或地方的支柱,此处指黄楼作为城防建筑的象征意义。
3. 严闉(yīn):庄严的城门。闉,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,亦泛指城门。
4. 西风落帽辰:指重阳节。典出《晋书·孟嘉传》:“九日游龙山,风吹孟嘉帽落而不觉。”后以“落帽”代指重阳登高雅集。
5. 游从夸燕子:意谓不必以宾客众多、宴饮繁华来炫耀。燕子常成群飞舞,喻宾客云集。
6. 气燄压波神:气势足以压制水神。暗指苏轼率民抗洪成功,镇服黄河水患。
7. 山川尚绕当时国:山河依旧环绕着古国疆域,感叹历史变迁而地理未改。
8. 城郭犹飘广陌尘:城池之上仍飞扬着广阔道路上的尘土,寓世事纷扰、人事代谢。
9. 凭阑干:倚靠栏杆,常用于登高望远、抒发感慨。
10. 使君:汉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,此处指苏轼自己。
以上为【黄楼致语口号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为《黄楼致语口号》,作于元丰元年(1078)徐州任上,时值黄楼落成并逢重阳节,故有“西风落帽”之句。全诗借黄楼之新筑,抒发治水安民之志,兼寓政治抱负与人文关怀。前四句写楼之壮丽与主人之豪气,后四句由景及情,转入对历史沧桑与民生疾苦的沉思。末句点出“使君留意在斯民”,将个人情怀升华为为民请命的士大夫精神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仁政理念。诗歌语言雄健,气象开阔,兼具颂扬与自励之意。
以上为【黄楼致语口号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典型的宋代“致语”体,多用于庆典、宴会等场合的应酬文字,但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与政治情怀,将其提升至抒怀言志的高度。首联以“一新柱石”起笔,既写黄楼之巍峨,又暗喻地方治理之稳固;“西风落帽”巧妙点明时节,增添文人雅集之趣。颔联转而张扬正气,“直将气燄压波神”一句气势磅礴,呼应此前抗洪壮举,展现士大夫的担当精神。颈联宕开一笔,由眼前之景引向历史纵深,“山川”“城郭”二句苍茫悠远,蕴含兴亡之感。尾联收束于现实,以“赏风月”反衬“留意斯民”,揭示真正值得赞美的不是楼台美景,而是执政者的心系百姓。全诗结构严谨,虚实相生,刚柔并济,是苏轼政治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黄楼致语口号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黄楼之作,多寓政绩于风景,此篇尤见胸次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:“‘直将气燄压波神’,英雄语也;结语归到‘斯民’,不徒夸胜,得诗人忠厚之旨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引王文诰语:“此诗作于黄楼成后,正值重阳,宾从云集,而公独以民事为念,其志可见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在徐州治水有功,筑黄楼以纪,诗中‘压波神’云云,非虚夸也,实有事迹为之支撑。”
以上为【黄楼致语口号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